🎬 影片信息
- 导演: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
- 编剧:奥逊·威尔斯,改编自威廉·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上下篇)、《亨利五世》、《理查二世》、《温莎的风流娘们》及拉斐尔·霍林希德(Raphael Holinshed)的《编年史》
- 主演:奥逊·威尔斯(饰 约翰·福斯塔夫)、基思·巴克斯特(饰 哈尔王子/亨利五世)、约翰·吉尔古德(饰 亨利四世)、让娜·莫罗(饰 多尔·蒂尔希特)、玛格丽特·鲁斯福德(饰 奎克利夫人)、诺曼·罗德威(饰 霍茨帕)、马里纳·维拉迪(饰 凯特·珀西)、艾伦·韦布(饰 夏洛法官)、迈克尔·奥德里奇(饰 皮斯托)、托尼·贝克利(饰 珀因斯)
- 片长:115分钟
- 上映日期:1965年12月23日(西班牙),1966年5月(戛纳电影节)
- 制片国家:西班牙 / 瑞士
-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 别名:《Campanadas a medianoche》(西班牙原名)、《Chimes at Midnight》(英文名)、《Falstaff》(美国发行名)、《午夜钟声》(港译/台译/大陆译)
- IMDb:tt0059012,7.7/10(基于9200用户评分,截至2025年3月15日)
- 烂番茄评分:97%(专业评分,基于29评,平均8.5/10)、87%(观众评分)
- 票房:全球约50万美元(预算约80万美元)
🔗 代码
(此处留空,可嵌入电影片段或交互内容)
🔗 友链
(此处留空,可添加 IMDb、烂番茄或其他资源链接)
📝 剧情概述:福斯塔夫的失落盛宴
中世纪英格兰,肥胖骑士约翰·福斯塔夫(奥逊·威尔斯 饰)与年轻的哈尔王子(基思·巴克斯特 饰)在酒肆与战场间嬉笑怒骂,结下深厚友谊。哈尔的父亲亨利四世(约翰·吉尔古德 饰)为王位忧心,面对叛军领袖霍茨帕(诺曼·罗德威 饰)与凯特·珀西(马里纳·维拉迪 饰)的威胁。福斯塔夫带着酒友多尔·蒂尔希特(让娜·莫罗 饰)、奎克利夫人(玛格丽特·鲁斯福德 饰)、皮斯托(迈克尔·奥德里奇 饰)与珀因斯(托尼·贝克利 饰),在东溪酒肆纵情狂欢,却难掩时代变迁的阴影。夏洛法官(艾伦·韦布 饰)试图约束福斯塔夫的荒唐行径。哈尔逐渐被王位责任召唤,在舒兹伯里战役中展现勇武,与福斯塔夫的轻浮形成对比。亨利四世去世后,哈尔加冕为亨利五世,公开背弃福斯塔夫,留下老骑士在孤独中黯然离场。威尔斯以莎士比亚的诗意与视觉史诗,刻画友谊与权力的残酷博弈。这是一场“权谋与友谊的莎翁悲歌”,用剧情与历史谱写忠诚与背叛的盛宴篇章。
🎥 威尔斯的莎翁炼金术
- 中世纪的史诗质感
- 以西班牙荒原与古堡为背景,黑白摄影与广角镜头营造“壮阔又悲怆的氛围”.
- 摄影(埃德蒙·理查德)以深焦与动态构图,放大福斯塔夫的滑稽与哈尔的蜕变。
- 剧情设计的命运张力
- 友谊与责任交织,福斯塔夫的忠诚与哈尔的冷酷并存,展现“人性深处的温暖与无情”.
- 舒兹伯里战役与加冕背叛戏以视觉与情感掀起高潮。
- 叙事的莎士比亚拼贴
- 融合莎士比亚五部剧作,聚焦福斯塔夫的悲剧弧线,融入威尔斯对权力与衰老的沉思。
- 部分观众认为“对白晦涩,非莎翁迷难入戏”.
🎭 演员光谱:滑稽与威严的碰撞
- 奥逊·威尔斯的悲喜福斯塔夫
- 威尔斯将福斯塔夫演成“滑稽中藏悲怆的老骑士”,肥硕身形与深情独白为影片注入灵魂。
- 他的酒肆戏妙趣横生。
- 基思·巴克斯特的冷峻哈尔
- 巴克斯特为哈尔带来“热血中藏冷酷的王子”,层次感表演为群戏增色。
- 他的背叛戏令人心碎。
- 配角群像的点缀
- 约翰·吉尔古德(亨利四世):威严君王,贡献莎翁韵味。
- 让娜·莫罗(多尔):风情酒女,增添世俗气息。
🎞 幕后彩蛋:隐藏的细节与未解之谜
- 威尔斯的莎翁情结
- 灵感源自威尔斯1930年代的舞台剧《五王》;福斯塔夫角色寄托其对人性与衰老的感悟。
- 舒兹伯里战役灵感源自黑泽明的《七武士》,用泥泞与快切展现战争残酷。
- 拍摄中的低预算匠心
- 1964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与马德里拍摄,预算约80万美元;威尔斯用废墟与借来的盔甲,打造史诗质感。
- 威尔斯为演福斯塔夫增重30磅,穿特制肥胖装。
- 文化影响
- 1966年戛纳获技术大奖;票房50万,预算80万,亏损严重;后成威尔斯代表作,被《视与听》列入莎翁改编最佳,启发《王冠》等历史剧。
🔥 争议与启示:忠诚与背叛的较量
- 对白晦涩的争议
- 部分观众批评“莎士比亚语言门槛高,节奏沉重”,却也有人赞其“视觉诗意无与伦比”.
- 演员表现的突破
- 威尔斯的滑稽与巴克斯特的冷峻,被赞“滑稽与威严的化学碰撞”.
- 权力与人性的隐喻
- 福斯塔夫的被弃,映射权力对人性的吞噬,呼应威尔斯对权威的批判。
💬 经典台词:友谊与无情的注解
- “我不是你的影子,我是你的朋友。”
——福斯塔夫的恳求,奠定悲剧基调。 - “王冠重于友谊,责任重于一切。”
——哈尔的宣言,点燃背叛火花。 - “午夜钟响,欢乐尽散。”
——奎克利的低语,呼应命运主题。
📌 观影指南:谁该走进这片“午夜钟声”?
- 威尔斯影迷:感受大师的莎翁巅峰与视觉史诗。
- 莎士比亚爱好者:沉浸于福斯塔夫的悲喜人生。
- 威尔斯与吉尔古德粉丝:重温两位巨匠的表演火花。
- 期待轻松剧情的观众:可能需适应莎翁语言与沉重主题。
⭐ 电影综合评分:莎翁改编的史诗绝响
- 专业评价:烂番茄97%,《纽约时报》赞“威尔斯的莎翁巅峰”;《电影手册》称“历史与人性的壮丽交响”。
- 观众反馈:IMDb 7.7,豆瓣 8.2,艺术片迷评价高,情感共鸣强。
- 票房表现:全球50万美元,预算80万,亏损后成经典。
🌟 结语
《午夜钟声》是一场权谋与友谊的莎翁悲歌,奥逊·威尔斯用115分钟献上了他的莎士比亚绝响。威尔斯的滑稽福斯塔夫与巴克斯特的冷峻哈尔,撑起了这部“福斯塔夫的失落盛宴”。它以史诗笔触描摹忠诚与背叛,成为1965年电影史的永恒一章。
“钟声散尽,悲歌永存。”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