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信息
- 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
- 编剧:切萨雷·扎瓦蒂尼(Cesare Zavattini)、维托里奥·德·西卡等,改编自路易吉·巴托里尼(Luigi Bartolini)小说《Ladri di biciclette》
- 主演:兰贝托·马乔拉尼(Lamberto Maggiorani 饰 安东尼奥·里奇)、恩佐·斯塔约拉(Enzo Staiola 饰 布鲁诺)、莉安拉·卡雷尔(Lianella Carell 饰 玛丽亚)、吉诺·萨尔塔梅伦达(Gino Saltamerenda 饰 拜奥科)、维托里奥·安东努奇(Vittorio Antonucci 饰 小偷)
- 片长:89分钟
- 上映日期:1948年11月24日(意大利),1949年12月12日(美国)
- 制片国家:意大利
- 类型:剧情 / 社会 / 新现实主义
- 别名:偷自行車的人 (台湾) / 自行车窃贼 (香港) / Bicycle Thieves (英文)
- IMDb:tt0040522,8.3/10(基于175千用户评分,截至2025年3月15日)
- 烂番茄评分:95%(专业评分,基于61条评论)、94%(观众评分)
🔗 代码
(此处留空,可嵌入电影预告片或交互内容)
🔗 友链
(此处留空,可添加 IMDb、Produzioni De Sica或其他资源链接)
📝 剧情概述:战后罗马的生存挣扎
1940年代末,战后罗马。失业工人安东尼奥·里奇(兰贝托·马乔拉尼 饰)好不容易找到一份贴海报的工作,需自备自行车。他与妻子玛丽亚(莉安拉·卡雷尔 饰)典当家当购得一辆二手车,满怀希望。工作首日,自行车却在街头被小偷(维托里奥·安东努奇 饰)偷走。安东尼奥带着幼子布鲁诺(恩佐·斯塔约拉 饰),在朋友拜奥科(吉诺·萨尔塔梅伦达 饰)的帮助下,穿梭罗马街巷寻找线索。从跳蚤市场到教堂,从贫民窟到河边,他们一无所获。绝望中,安东尼奥试图偷车,却被愤怒的市民抓住。这部维托里奥·德·西卡执导的新现实主义经典,以父子情与社会冷漠,献上1948年意大利电影的不朽力作,获第22届奥斯卡荣誉奖(最佳外语片)。
🎥 德·西卡的新现实主义镜头
- 罗马的破败呈现
- 以战后街头与贫民公寓,营造生存希望与社会冷漠的对比
- 黑白颗粒质感与实景长镜头,注入1940年代新现实主义的朴素质感
- 挣扎与尊严的动态演绎
- 通过安东尼奥的寻车奔波与布鲁诺的跟随,展现剧情与情感交织
- 亚历桑德罗·奇科尼尼的弦乐配乐,点燃悲悯张力
- 贫困与道德的隐晦表达
- 镜头在拥挤市场与空旷河岸间切换
- 德·西卡用非职业演员,揭露战后意大利的底层困境
🎭 演员光谱:真挚与无助的交响
- 兰贝托·马乔拉尼的沉重安东尼奥
- 马乔拉尼(非职业演员)将安东尼奥的绝望与尊严演绎得质朴动人,获全球影迷共鸣
- 他在街头追逐与偷车戏中的崩溃,成为影片的情感支点
- 恩佐·斯塔约拉的天真布鲁诺
- 斯塔约拉(童星)赋予布鲁诺纯真与早熟,点燃父子温情
- 他的凝视与泪水为剧情注入人性光辉
- 配角群像的火力支援
- 莉安拉·卡雷尔(玛丽亚)以坚韧助阵家庭支柱
- 吉诺·萨尔塔梅伦达(拜奥科)用友情铺垫社会温度
- 维托里奥·安东努奇(小偷)增添道德模糊
🎞 幕后彩蛋:新现实主义的里程碑
- 灵感与风格的根源
- 改编巴托里尼小说,融合《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战后写实与《擦鞋童》的底层关怀
- 德·西卡与扎瓦蒂尼开创新现实主义,强调非职业演员与实景拍摄
- 1948年的影坛辉煌
- 预算约1亿里拉(约10万美元),全球票房不详,获奥斯卡荣誉奖与戛纳评审团奖
- 入选《视与听》“影史十佳”,影响《四百击》等后世佳作
- 拍摄中的细节设计
- 罗马实拍,街头场景未提前清场,保留真实人群反应
- 马乔拉尼为角色重返工人身份,斯塔约拉临场发挥泪戏
🔥 争议与启示:简朴与深度的较量
- 情节单薄的争议
- 部分观众认为寻车主线过于直白,缺乏复杂冲突
- 1948年意大利评论批其“过于悲观”,忽视战后重建希望
- 情感与现实的赞誉
- 支持者称赞马乔拉尼父子的自然表演与德·西卡的悲悯视角
- 《纽约时报》称其“电影史上最心碎的写实杰作”
- 贫困与人性的隐喻
- 自行车的丢失,映射战后社会对底层尊严的剥夺
💬 经典台词:无助与温情的注解
- “没有车,我就没有工作!”
——安东尼奥的呐喊,点燃生存绝望。 - “爸爸,我们会找到的。”
——布鲁诺的安慰,揭露童真希望。 - “我只想要我的车。”
——安东尼奥的低语,诉说尊严崩塌。
📌 观影指南:谁该追寻这场自行车之旅?
- 新现实主义粉丝:沉浸《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式的战后写实与人性关怀。
- 社会剧情迷:欣赏《寄生虫》式的底层挣扎与道德叩问。
- 意大利电影爱好者:共鸣1940年代电影的简朴美学与情感力量。
- 反感慢节奏的观众:可能需适应89分钟的沉重基调与线性叙事。
⭐ 电影综合评分:罗马的写实不朽
- 专业评价:烂番茄 95%,称其“新现实主义的永恒丰碑”。
- 观众反馈:IMDb 8.3,豆瓣 8.4,父子表演与主题获赞。
- 票房表现:1948年小众放映,全球艺术片经典。
🌟 结语
《偷自行车的人》是一场融合剧情、社会与新现实主义的罗马悲歌,维托里奥·德·西卡用89分钟将安东尼奥与布鲁诺的寻车之旅搬上银幕。兰贝托·马乔拉尼与恩佐·斯塔约拉的沉重与天真,搭配战后街头的黑白光影与人性哲思,让这部影片成为1948年意大利电影的不朽经典。从市场的人潮到河岸的孤寂,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贫困与尊严的深刻注脚。
“车轮停转,人心不息。”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