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 / Долгие проводы (1971)

🎬 影片信息

  • 导演:基拉·穆拉托娃(Kira Muratova)
  • 编剧:纳塔利娅·梁赞采娃(Natalya Ryazantseva)
  • 主演:季纳伊达·沙尔科(Zinaida Sharko,饰 叶夫根尼娅·瓦西里耶夫娜/Evgeniya Vasilyevna)、奥列格·弗拉基米尔斯基(Oleg Vladimirsky,饰 萨沙/Sasha)、尤里·卡尤罗夫(Yuri Kayurov,饰 尼古拉·谢尔盖耶维奇/Nikolai Sergeyevich)、斯维特兰娜·卡巴诺娃(Svetlana Kabanova,饰 塔季扬娜/Tatyana)、莉迪娅·巴兹尔斯卡娅(Lidiya Bazilskaya,饰 邻居/Neighbor)、塔季扬娜·梅奇科(Tatyana Mychko,饰 女售票员/Ticket Seller)、莉迪娅·德拉诺夫斯卡娅(Lidiya Dranovskaya,饰 邮局职员/Post Office Clerk)、加林娜·杰沃托娃(Galina Devyatova,饰 路人/Passerby)、亚历山大·马斯利亚科夫(Aleksandr Maslyakov,饰 朋友/Friend)、娜塔利娅·帕尔菲奥诺娃(Natalya Parfyonova,饰 路人/Passerby)、娜塔利娅·韦列索娃(Natalya Veresova,饰 路人/Passerby)
  • 片长:95分钟
  • 上映日期:1971年(有限发行,苏联);1987年(广泛发行)
  • 制片国家:苏联(乌克兰,奥德萨电影制片厂)
  • 类型:剧情
  • 语言:俄语
  • 别名:《Долгие проводы》(原名)、《漫长的告别》(大陆/港译)、《The Long Farewell》(英文)、《Largo adiós》(西班牙)、《L’Adieu long》(法国)、《Der lange Abschied》(德国)
  • IMDb:tt0092905,7.3/10(基于1,200用户评分,截至2025年5月15日)
  • 烂番茄评分:未有评分,观众评分约80%(基于有限数据)
  • 票房:1971年有限发行,数据不详;1987年重映约170万观众

🔗 代码

(此处留空,可嵌入电影片段或交互内容)


🔗 友链

(此处留空,可添加 IMDb、Kinopoisk或其他资源链接)


📝 剧情概述:母子间的无声裂痕

单身母亲叶夫根尼娅·瓦西里耶夫娜(季纳伊达·沙尔科 饰)将全部心血倾注于儿子萨沙(奥列格·弗拉基米尔斯基 饰)。萨沙在父亲抛弃家庭后,成为她的精神支柱。然而,高中生萨沙在与父亲的考古队共度暑假后,变得疏远,渴望逃离母亲的过度关怀,计划搬到诺沃西比尔斯克。叶夫根尼娅察觉儿子变化,偷读父亲来信后陷入崩溃,试图挽留却引发冲突。尼古拉·谢尔盖耶维奇(尤里·卡尤罗夫 饰)温柔追求叶夫根尼娅,却难填她的情感空虚。塔季扬娜(斯维特兰娜·卡巴诺娃 饰)与邻居(莉迪娅·巴兹尔斯卡娅 饰)点缀日常,折射孤独群像。基拉·穆拉托娃以黑白影像,交织母子纠葛、嫉妒与自由渴望。这是一场“母子纠葛的孤独挽歌”,用细腻与痛楚谱写苏联电影的禁片篇章。


🎥 穆拉托娃的心理炼金术

  • 奥德萨街头的疏离质感
    • 以黑白影像捕捉1970年代苏联小城,狭窄公寓与剧院长镜营造“压抑又诗意的氛围”.
    • 摄影(根纳季·卡柳克)以固定镜头与特写,放大沙尔科的面部情绪。
  • 剧情的心理张力
    • 母子冲突与自我挣扎交织,叶夫根尼娅的占有欲与萨沙的叛逆并存,展现“人性深处的依恋与决裂”.
    • 剧院争吵与“孤独帆影”配乐高潮催泪。
  • 叙事的1970年代风味
    • 融合伯格曼的心理剖析与费里尼的舞台感,挑战苏联现实主义的刻板叙事,迎合1970年代艺术电影的实验浪潮。
    • 部分观众批评“节奏缓慢,过于晦涩”.

🎭 演员光谱:情感与克制的碰撞

  • 季纳伊达·沙尔科的撕裂叶夫根尼娅
    • 沙尔科将叶夫根尼娅演成“神经质中藏脆弱的母亲”,爆发式表演获赞“苏联影史最佳女主”.
    • 她的剧院独白戏堪称教科书。
  • 奥列格·弗拉基米尔斯基的沉默萨沙
    • 弗拉基米尔斯基为萨沙带来“疏离中藏温柔的少年”,克制演技被赞“唯一电影角色却深入人心”.
    • 他的沉默眼神传递叛逆心声。
  • 配角群像的点缀
    • 尤里·卡尤罗夫(尼古拉):温柔追求者,增添人性温度。
    • 斯维特兰娜·卡巴诺娃(塔季扬娜):邻里小人物,强化日常质感。

🎞 幕后彩蛋:禁片与重生的曲折路

  • 穆拉托娃的禁片实验
    • 灵感源自纳塔利娅·梁赞采娃的细腻剧本;剧院戏致敬莱蒙托夫的《孤独帆影》,隐喻母子疏离。
    • 影片因“反苏联”嫌疑被禁,1971年仅500余拷贝短暂上映,后被撤映至1987年。
  • 拍摄中的低调匠心
    • 1970年在奥德萨实景拍摄,耗时3个月;沙尔科为角色体验单亲生活,弗拉基米尔斯基因非职业演员身份增真实感。
    • 配乐(奥列格·卡拉瓦伊丘克)以钢琴与浪漫曲,烘托悲怆氛围,获“列宁电影”修复赞誉。
  • 文化影响
    • 1987年重映获170万观众;IMDb 7.3,列入乌克兰影史百佳;《Seance》赞“穆拉托娃的心理杰作”,X帖子称“沙尔科演技催泪”,影响《燃烧女子的肖像》等女性叙事片。

🔥 争议与启示:依恋与自由的较量

  • 剧情尺度的争议
    • 部分观众批评“过于沉重,缺乏希望”,却也有人赞其“情感真实,直击灵魂”.
  • 演员表现的突破
    • 沙尔科的神经质表演,被赞“超越时代的女性画像”.
  • 社会与人性的隐喻
    • 叶夫根尼娅的挣扎,映射1970年代苏联对个人情感与集体规范的矛盾,呼应女性孤独主题。

💬 经典台词:孤独与挣扎的注解

  • “你是我的一切,可你却要走。”
    ——叶夫根尼娅的泣诉,奠定悲剧基调。
  • “我想自由,哪怕只是片刻。”
    ——萨沙的低语,点燃叛逆火花。
  • “爱是束缚,也是放手。”
    ——尼古拉的感慨,呼应人性主题。

📌 观影指南:谁该走进这片“告别”?

  • 艺术片粉丝:沉浸于穆拉托娃的心理剖析与黑白美学。
  • 女性叙事爱好者:感受母性与孤独的深刻共鸣。
  • 苏联电影观众:品味禁片时代的叛逆底色。
  • 期待快节奏剧情的观众:需适应缓慢的内省风格。

⭐ 电影综合评分:禁片时代的心理回响

  • 专业评价:乌克兰影史百佳,《Kinovedcheskiye Zapiski》赞“情感手术刀”;部分评论批“过于实验”.
  • 观众反馈:IMDb 7.3,Kinopoisk 7.8/10,粉丝推崇“心理神作”,普通观众批“节奏沉闷”.
  • 票房表现:1987年重映170万观众,小众但具影响力。

🌟 结语

《漫长的告别》是一场母子纠葛的孤独挽歌,基拉·穆拉托娃用95分钟将心理剖析、女性挣扎与禁片美学熔铸成1970年代苏联电影的叛逆篇章。季纳伊达·沙尔科的叶夫根尼娅与奥列格·弗拉基米尔斯基的萨沙,撑起了这部“母子间的无声裂痕”。它以黑白影像描摹依恋与自由,成为艺术电影的隽永一章。

“告别漫长,孤独永恒。”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