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信息
-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 编剧: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 主演:巴比·艾哈迈德·波(Babak Ahmadpour 饰 艾哈迈德)、艾哈迈德·艾哈迈德·波(Ahmad Ahmadpour 饰 穆罕默德)、科达·巴和·迪范(Khodabakhsh Defai 饰 老师)、伊兰·帕纳伊(Iran Panahi 饰 母亲)、艾哈迈德·拉提菲(Ahmad Latifi 饰 祖父)、亚德拉·巴赫曼(Yadollah Bahman 饰 老人)、穆罕默德·侯赛因·努里(Mohammad Hossein Noori 饰 同学)、法蒂玛·马塔伊(Fatemeh Matayi 饰 妹妹)、巴赫拉姆·达尔瓦伊(Bahram Darvai 饰 邻居)、侯赛因·拉希米(Hossein Rahimi 饰 村民)
- 片长:83分钟
- 上映日期:1987年2月(伊朗)/1989年(国际电影节)
- 制片国家:伊朗
- 类型:剧情 / 家庭 / 儿童
- 别名: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大陆) / Where Is the Friend’s House? (英文) / خانه دوست کجاست؟ (波斯语,Khane-ye doost kojast?) / Où est la maison de mon ami ? (法语)
- IMDb:tt0093342,8.0/10(基于25千用户评分,截至2025年5月15日)
- 烂番茄评分:100%(专业评分,基于14条评论)、89%(观众评分)
- 豆瓣评分:8.5/10(基于20千用户评分)
🔗 代码
(此处留空,可嵌入电影预告片或交互内容)
🔗 友链
(此处留空,可添加 IMDb、Kanun Parvaresh Fekri、Criterion Collection或其他资源链接)
📝 剧情概述:童真寻友的波斯诗篇
1980年代,伊朗北部科凯尔村。八岁男孩艾哈迈德(巴班·艾哈迈德普尔 饰)发现同桌穆罕默德(艾哈迈德·艾哈迈德普尔 饰)的作业本被自己误拿。穆罕默德因未交作业已被老师(霍达·巴赫提亚里 饰)警告,若再犯将被开除。艾哈迈德恳求母亲(伊兰·帕纳伊 饰)与祖父(艾哈迈德·拉提菲 饰)允许他归还作业本,遭拒后偷偷溜出家门,前往邻村波什特。路途崎岖,艾哈迈德在黄昏的蜿蜒山路上奔跑,遇见老人(亚德拉·巴赫曼 饰)、村民(侯赛因·拉希米 饰)与同学(穆罕默德·侯赛因·努里 饰),却无人知晓穆罕默德的确切住址。妹妹(法蒂玛·马塔伊 饰)与邻居(巴赫拉姆·达尔瓦伊 饰)提供模糊线索,艾哈迈德在迷路与恐惧中坚持寻找。夜幕降临,他终于找到疑似穆罕默德的家,却因羞涩未敲门。次日,艾哈迈德在课堂上归还作业本,夹着一朵小花。这部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执导的剧情片,作为“科凯尔三部曲”首部,以儿童视角与诗意镜头,献上1987年伊朗电影的隽永力作,全球票房数据有限,艺术影院广受赞誉。
🎥 阿巴斯的诗意剧情镜头
- 科凯尔村的质朴呈现
- 以黄土山路与泥砖村舍,营造童真追求与成人世界的对比
- 阿里·礼萨·扎林杜斯特的自然光摄影与长镜头,注入1980年代伊朗新波的诗意质感
- 寻找与坚持的动态演绎
- 通过艾哈迈德的奔跑与迷路,展现童年责任与纯真信念的交织
- 阿明·塔拉伊的波斯风配乐与风声鸟鸣,点燃情感张力
- 善意与孤独的隐晦表达
- 镜头在艾哈迈德的汗水脸庞与波什特的Z形山路间切换,象征“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心灵朝圣
- 阿巴斯用《樱桃的滋味》的极简叙事,探索人性在琐碎中的微光
🎭 演员光谱:纯真与自然的交响
- 巴班·艾哈迈德普尔的赤诚艾哈迈德
- 巴班将艾哈迈德的焦虑与坚韧演绎得真挚动人,获评“伊朗儿童角色的永恒之星”
- 他在黄昏奔跑与课堂还本戏中的眼神,撑起影片的情感支点
- 艾哈迈德·艾哈迈德普尔的安静穆罕默德
- 艾哈迈德赋予穆罕默德沉默与依赖,点燃友谊的微妙张力
- 他的课堂凝视戏为剧情注入无声火花
- 配角群像的火力支援
- 伊兰·帕纳伊(母亲)以严厉助阵家庭现实
- 亚德拉·巴赫曼(老人)用沧桑铺垫村庄智慧
- 霍达·巴赫提亚里(老师)增添教育的严苛注脚
🎞 幕后彩蛋:阿巴斯的儿童诗学
- 灵感与风格的根源
- 灵感源自伊朗乡村儿童的真实故事,融合小津安二郎的日常诗意与布列松的极简主义,致敬童真的道德追问
- 阿巴斯以纪录片手法,模糊剧情与真实的边界,奠定“科凯尔三部曲”基调
- 1987年的影坛亮点
- 预算约10万美元,票房数据有限,洛迦诺电影节铜豹奖与国际艺术影院热映
- 2023年Criterion修复版发行,X讨论其“世界电影的纯真巅峰”
- 拍摄中的细节设计
- 科凯尔村实拍,演员多为当地非职业村民,艾哈迈德兄弟为现实中兄弟,保留自然表演
- 阿巴斯用16毫米胶片捕捉黄昏光线,巴班为奔跑戏练习数周
🔥 争议与启示:简约与单调的较量
- 节奏单调的争议
- 部分观众批评影片节奏缓慢,重复的奔跑镜头略显冗长,缺乏戏剧高潮
- 《Cahiers du Cinéma》称“极简美学需耐心品味”
- 情感与美学的赞誉
- 支持者称赞巴班的自然演技与阿巴斯的诗意镜头,小花结局催泪,堪称儿童电影典范
- 《Sight & Sound》称“童真与道德的永恒寓言”
- 责任与纯真的隐喻
- 艾哈迈德的寻友之旅,映射个体在冷漠社会中的善意坚持
💬 经典台词:童真与信念的注解
- “我得把本子还给他,不然他会被开除!”
——艾哈迈德的焦急,点燃责任火花。 - “朋友的家在哪儿?没人知道。”
——老人的叹息,揭露孤独现实。 - “老师,我做好了。”
——艾哈迈德的低语,诉说无声胜利。
📌 观影指南:谁该寻找这朋友的家?
- 阿巴斯与伊朗电影粉丝:沉浸《樱桃的滋味》式的诗意叙事与儿童视角。
- 儿童与人性题材迷:欣赏1980年代电影对纯真与道德的隽永表达。
- 剧情与美学爱好者:共鸣伊朗新波的极简美学与情感深度。
- 反感缓慢节奏或无高潮剧情的观众:需谨慎,影片节奏沉静,叙事平淡。
⭐ 电影综合评分:科凯尔村的童真朝圣
- 专业评价:烂番茄 100%,称其“阿巴斯的极简诗篇,童真撼动人心”。
- 观众反馈:IMDb 8.0,豆瓣 8.5,情感与镜头获赞,节奏缓慢分化。
- 票房表现:数据有限,1987年艺术影院经典。
🌟 结语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Khane-ye doost kojast?)是一场融合剧情与家庭的童真冒险,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用83分钟将艾哈迈德的寻友之旅搬上银幕。巴班·艾哈迈德普尔的赤诚与坚韧,搭配科凯尔村的黄昏光影与人性哲思,让这部影片成为1987年伊朗电影的隽永力作。从蜿蜒的Z形山路到课堂的小花,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善意与责任的永恒注脚。
“朋友未见,童心不熄。”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