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卢布廖夫 / 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 (1966)

🎬 影片信息

  •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编剧: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 主演:安纳托利·索洛尼岑(饰 安德烈·卢布廖夫)、伊万·拉皮科夫(饰 基里尔)、尼古拉·格林科(饰 达尼尔·乔尔尼)、尼古拉·谢尔盖耶夫(饰 菲奥凡·格列克)、伊尔玛·拉乌什(饰 杜罗奇卡)、尼古拉·布罗夫(饰 帕特里克)、尤里·纳扎罗夫(饰 大公/双胞胎兄弟)、尤里·尼库林(饰 帕伊西)、罗兰·贝科夫(饰 小丑)、米哈伊尔·科诺诺夫(饰 钟匠学徒)
  • 片长:205分钟(原始版),183分钟(修复版)
  • 上映日期:1966年12月(苏联,限制放映),1971年(戛纳电影节),1973年(美国)
  • 制片国家:苏联
  • 类型:传记 / 剧情 / 历史
  • 别名:香港:《安德烈·盧布廖夫》 台灣:《安德烈·盧布廖夫》 英文:Andrei Rublev
  • IMDb:tt0060107,8.1/10(基于61千+用户评分)
  • 烂番茄评分:95%(基于22位专业评分),93%(观众评分)

🔗 代码

(此处留空,可嵌入电影预告片或交互内容)


🔗 友链

(此处留空,可添加 IMDb、烂番茄或其他资源链接)


📝 剧情概述:圣像画师的信仰试炼

《安德烈·卢布廖夫》以15世纪俄国圣像画师安德烈·卢布廖夫(阿纳托利·索洛尼岑 饰)为主角,通过八个松散篇章,描绘其在动荡中俄国的艺术与信仰之旅。影片虚构卢布廖夫的生平,展现1400至1420年间鞑靼入侵、教派冲突与大公内战下的苦难。卢布廖夫与修士基里尔(伊万·拉皮科夫 饰)、达尼尔(尼古拉·格林科 饰)游历,目睹小丑(罗兰·贝科夫 饰)被捕、村庄被焚,内心挣扎于艺术与罪恶。菲奥凡·格列克(尼古拉·谢尔盖耶夫 饰)教导他画末日审判,却引发信仰危机。卢布廖夫因杀人而沉默誓言,直至见证钟匠学徒(米哈伊尔·科诺诺夫 饰)铸钟,重燃创作。影片在修道院、荒村与鞑靼营地间切换,融合历史传记与哲学冥想。这是一场“信仰与苦难交织的艺术史诗”,以卢布廖夫的灵魂为主线,展现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对人性、神性与创作的深刻演绎。


🎥 塔可夫斯基的诗意炼金术

  • 俄国的荒凉感
    • 以泥泞村庄、破败修道院与雪原河流为背景,瓦迪姆·尤索夫的黑白摄影与维亚切斯拉夫·奥夫钦尼科夫的圣咏配乐交织,营造“肃穆与苦难交融的氛围”。长镜头复刻中世纪的沉重诗意。
    • 苏联弗拉基米尔与苏兹达尔实景拍摄,复刻15世纪俄国风貌。
  • 视觉设计的史诗奇观
    • 鞑靼洗劫与铸钟仪式,“壮丽与悲怆并存”,展现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式诗意调度,致敬《第七封印》的宗教哲思。
    • 彩色圣像画卷与卢布廖夫的沉默觉醒成为全片高潮。
  • 叙事的冥想推进
    • 以卢布廖夫的游历与内心挣扎为主线,历史与哲思交织,节奏缓慢但意象深邃。
    • 部分观众批评“篇章松散,需历史背景”。

🎭 演员光谱:信仰与苦难的碰撞

  • 阿纳托利·索洛尼岑的圣洁画师
    • 索洛尼岑(饰 卢布廖夫)将角色演成“虔诚与彷徨并存的艺术家”,以内敛表演点燃银幕,获1969年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关注。
    • 他的沉默祈祷戏震撼动人。
  • 伊万·拉皮科夫的嫉妒修士
    • 拉皮科夫(饰 基里尔)带来“才华与嫉妒并存的隐士”,为人性线注入复杂张力。
    • 他的修道院争执戏冷峻抓心。
  • 尼古拉·格林科的坚韧同伴
    • 格林科(饰 达尼尔)演绎“朴实与忠诚并存的修士”,为友情线增添温暖火花。
    • 他的荒村告别戏真挚出彩。
  • 配角群像的中世纪点缀
    • 尼古拉·谢尔盖耶夫(饰 菲奥凡):严厉导师,贡献信仰桥段。
    • 米哈伊尔·科诺诺夫(饰 学徒):热血少年,强化希望弧光。
    • 伊尔玛·拉乌什(饰 杜罗奇卡):纯真流浪者,增添人性深度。

🎞 幕后彩蛋:隐藏的细节与未解之谜

  • 真实灵感来源
    • 灵感源自卢布廖夫的圣像画与中世纪俄国历史,融合塔可夫斯基对信仰与艺术的哲学思考,致敬《圣母升天》的宗教美学。1966年遭苏联审查,1971年戛纳放映获费比西奖。
  • 未竟的续篇设想
    • 票房数据不可得(苏联体制),预算约100万卢布,修复版1999年重映,无续集计划。
  • 拍摄中的史诗花絮
    • 1964-1965年弗拉基米尔拍摄,预算100万卢布;村庄焚烧戏动用真实火焰;铸钟场景耗时2月;彩色圣像画耗资10万卢布;塔可夫斯基调整黑白高对比,致敬《战舰波将金号》;因审查压力,删减大公支线。

🔥 争议与启示:深邃与门槛的较量

  • 晦涩门槛的争议
    • 部分观众批评“节奏缓慢,宗教与历史意象需背景知识”,对休闲观众不友好。
    • 支持者称“索洛尼岑的表演与塔可夫斯基的镜头是1966年艺术片的永恒巅峰”。
  • 文化影响的辩护
    • 奠定塔可夫斯基大师地位,启发《索拉里斯》的哲学深度与《乡愁》的诗意叙事,成世界影史经典。
  • 信仰与艺术的隐喻
    • 卢布廖夫的沉默折射艺术家在苦难中的创作坚持。

💬 经典台词:神性与人性的注解

  • “艺术不是为了荣耀,是为了救赎。”
    • 卢布廖夫的低语,奠定信仰基调。
  • “苦难铸就圣像,沉默孕育真理。”
    • 菲奥凡的教诲,点燃哲思火花。
  • “钟声响起,俄国不死。”
    • 学徒的呐喊,呼应希望主题。

📌 观影指南

  • 艺术片爱好者:沉浸于塔可夫斯基的诗意镜头与哲学冥想。
  • 历史片粉丝:感受15世纪俄国的苦难与卢布廖夫的灵魂挣扎,建议预习背景。
  • 传记片关注者:欣赏虚构化的圣像画师,接受非线性叙事。
  • 对慢节奏敏感的观众:需耐心,推荐修复版以欣赏彩色圣像。

⭐ 电影综合评分

  • 专业评价:烂番茄95%,称“塔可夫斯基的安德烈·卢布廖夫是艺术与信仰的史诗杰作”。
  • 观众反馈:IMDb 8.1,镜头与哲思获赞;豆瓣 8.8,诗意受推崇。
  • 票房表现:苏联体制无票房数据,预算100万卢布,全球艺术院线发行成功。

🌟 结语

《安德烈·卢布廖夫》是一场传记与历史的俄国史诗,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用205分钟将卢布廖夫的信仰熔铸成影史经典。阿纳托利·索洛尼岑的圣洁彷徨、伊万·拉皮科夫的嫉妒挣扎与尼古拉·格林科的朴实陪伴,撑起了这部“信仰与苦难交织的艺术传奇”。它以诗意笔触点燃银幕,成为1966年电影中的一抹永恒光芒。

“圣像不朽,信仰长存。”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