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长流 / Zendegi va digar hich (1992)

🎬 影片信息

  •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 编剧: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 主演:法德哈·基德曼(Farhad Kheradmand 饰 导演)、布巴·巴约尔(Buba Bayour 饰 普亚)、霍辛·雷扎伊(Hossein Rezai 饰 村民)、霍辛·里法伊(Hocine Rifahi 饰 村民)、费亨德·费伊迪(Ferhendeh Feydi 饰 村民)、马赫雷姆·费伊迪(Mahrem Feydi 饰 村民)、巴赫罗兹·艾迪尼(Bahrovz Aydini 饰 村民)、齐亚·巴拜(Ziya Babai 饰 村民)、穆罕默德·霍辛·鲁希(Mohamed Hocine Rouhi 饰 村民)、霍辛·哈德姆(Hocine Khadem 饰 村民)、马苏梅·贝罗瓦纳(Maassouma Berouana 饰 村民)、穆罕默德·雷扎·帕尔瓦内(Mohammad Reza Parvaneh 饰 村民)、查赫巴诺·谢法伊(Chahrbanov Chefahi 饰 村民)、优素福·布兰基(Youssef Branki 饰 村民)、查欣·艾森(Chahine Ayzen 饰 村民)、穆罕默德·贝兹达尼(Mohamed Bezdani 饰 村民)、贝内夫沙·贝希乌迪(Benefshah Behioudi 饰 村民)
  • 片长:95分钟
  • 上映日期:1992年5月(戛纳电影节,法国)/1992年10月20日(美国,限定发行)
  • 制片国家:伊朗
  • 类型:剧情 / 冒险 / 纪录风格
  • 别名:生生长流 (大陆) / زندگی و دیگر هیچ (波斯语) / And Life Goes On (英文) / Life, and Nothing More… (英文别名) / Et la vie continue (法语) / Y la vida continúa (西班牙语)
  • IMDb:tt0105888,7.9/10(基于7.2千用户评分,截至2025年5月17日)
  • 烂番茄评分:100%(专业评分,基于10条评论)、83%(观众评分)
  • 豆瓣评分:8.4/10(基于10千用户评分)

🔗 代码

(此处留空,可嵌入电影预告片或交互内容)


🔗 友链

(此处留空,可添加 IMDb、Kanoon、Criterion Collection或其他资源链接)


📝 剧情概述:地震后的生命韧性

1990年,伊朗吉兰省发生毁灭性地震,夺走逾3万条生命。导演(法哈德·赫拉德曼德 饰)与儿子普亚(布巴·巴约尔 饰)驱车前往受灾的科克地区,寻找此前拍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87)中的两名童星。旅途中,他们穿越断壁残垣,遇见失去亲人的村民(霍辛·雷扎伊等饰),却也见证幸存者重建生活的韧性。一位年轻夫妇在废墟中举办婚礼,村民们围聚帐篷观看世界杯足球赛,孩子们嬉戏不息。导演与普亚的对话,穿插对生命意义的沉思。途中,汽车因山路陡峭而熄火,一位背负煤气罐的村民(霍辛·里法伊 饰)施以援手。影片以长镜头结尾,导演凝视远方的两个孩子,暗示希望未灭。这部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执导的纪录风格剧情片,为“科克三部曲”第二部,获1992年戛纳电影节罗西里尼人道主义奖,全球票房约50万美元。


🎥 基亚罗斯塔米的诗意现实镜头

  • 科克的废墟呈现
    • 以吉兰的崎岖山路与坍塌村庄,营造灾难创伤与生命延续的对比
    • 霍玛永·帕亚瓦尔(Homayoun Payvar)的16毫米摄影与自然光,注入1990年代伊朗新现实主义的朴实质感
  • 旅程与人性的动态演绎
    • 通过导演的车内对话与村民的日常片段,展现悲痛深渊中的希望微光
    • 无配乐设计,仅以风声与人声,点燃真实张力
  • 生命与艺术的隐晦表达
    • 镜头在赫拉德曼德的凝视与巴约尔的童真提问间切换,象征“生生长流”的哲学思辨
    • 基亚罗斯塔米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元叙事,探索电影与现实的交融

🎭 演员光谱:真实与虚构的交响

  • 法哈德·赫拉德曼德的沉静导演
    • 赫拉德曼德以非职业演员身份,演绎导演的内省与关怀,获评“基亚罗斯塔米的化身”
    • 他在村民对话与长镜头凝视戏中的克制,撑起影片的情感支点
  • 布巴·巴约尔的纯真普亚
    • 巴约尔赋予普亚童稚与好奇,点燃父子旅程的温情张力
    • 他的足球赛嬉戏戏为剧情注入生活火花
  • 配角群像的火力支援
    • 霍辛·雷扎伊等村民以本色演出,助阵灾难后的真实群像
    • 费亨德·费伊迪(村民)用泪水铺垫失去的沉重
    • 霍辛·里法伊(煤气罐村民)增添互助的温暖注脚

🎞 幕后彩蛋:科克三部曲的元叙事

  • 灵感与风格的根源
    • 灵感源自1990年吉兰地震,基亚罗斯塔米亲赴科克寻找童星的真实经历,融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布列松的极简风格,拓展伊朗电影边界
    • 作为“科克三部曲”第二部,承接《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启发《橄榄树下的情》(1994),以元电影手法解构虚实
  • 1992年的影坛亮点
    • 预算约20万美元,全球票房约50万美元,获戛纳罗西里尼人道主义奖,列入《Time Out》伊朗电影十佳
    • 2019年Criterion Collection发行三部曲修复版,X称其“基亚罗斯塔米的生命诗篇”
  • 拍摄中的细节设计
    • 伊朗吉兰省实拍,村民多为真实地震幸存者,拍摄仅用两辆车与小团队
    • 基亚罗斯塔米用长镜头与车内视角,致敬《德州巴黎》,强化旅程的沉浸感

🔥 争议与启示:简约与深度的较量

  • 节奏缓慢的争议
    • 部分观众批评叙事松散,缺乏戏剧高潮,纪录风格或令主流观众疏离
    • 《Variety》称“诗意动人,节奏考验耐心”
  • 真实与哲思的赞誉
    • 支持者称赞非职业演员的自然流露与长镜头的沉浸感,婚礼与足球赛场景充满生命力
    • 《Cahiers du Cinéma》称“伊朗新现实主义的巅峰”
  • 韧性与希望的隐喻
    • 村民的重建与导演的追寻,映射人类在灾难中的不屈与对意义的探求

💬 经典台词:生命与希望的注解

  • “他们失去了十六位亲人,却还在种花。”
    ——导演的感叹,点燃人性韧性。
  • “生活还在继续,就像这场球赛。”
    ——普亚的童言,揭露日常真谛。
  • “灾难毁了一切,但希望还在。”
    ——村民的低语,诉说生存信念。

📌 观影指南:谁该体验这生生长流?

  • 艺术片与新现实主义粉丝:沉浸《德州巴黎》式的诗意长镜头与真实美学。
  • 基亚罗斯塔米支持者:欣赏导演的元叙事与人性洞察。
  • 剧情与哲思题材爱好者:共鸣1990年代伊朗电影对生命与希望的深刻演绎。
  • 反感慢节奏或无高潮叙事的观众:需谨慎,影片偏沉静,风格实验。

⭐ 电影综合评分:地震后的生命诗篇

  • 专业评价:烂番茄 100%,称“基亚罗斯塔米的简约镜头捕捉灾难中的人性光辉”。
  • 观众反馈:IMDb 7.9,豆瓣 8.4,哲思与真实获赞,节奏与风格分化。
  • 票房表现:全球50万美元,1992年伊朗艺术片佳作。

🌟 结语

《生生长流》(And Life Goes On)是一场融合剧情、冒险与纪录风格的生命之旅,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用95分钟将导演与普亚的科克追寻搬上银幕。法哈德·赫拉德曼德的沉静与布巴·巴约尔的纯真,搭配吉兰废墟的真实光影与希望哲思,让这部影片成为1992年的伊朗力作。从地震后的婚礼喜悦到山路尽头的遥望远方,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韧性与生命的永恒注脚。

“灾难无常,生命不息。”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