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娜·迪尔曼 / 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 (1975)

🎬 影片信息

  • 导演: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
  • 编剧:香特尔·阿克曼
  • 主演:德菲因·塞里格(Delphine Seyrig 饰 让娜·迪尔曼)、扬·德科特(Jan Decorte 饰 西尔万)、亨利·斯多克(Henri Storck 饰 客户)、雅克·多尼奥-瓦克罗兹(Jacques Doniol-Valcroze 饰 客户)、伊夫·比才(Yves Bical 饰 客户)
  • 片长:201分钟
  • 上映日期:1975年5月14日(戛纳电影节,法国)/1976年1月21日(比利时)
  • 制片国家:比利时 / 法国
  • 类型:剧情 / 实验
  • 别名:让娜·迪尔曼 (大陆) / 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 (法语/英文) / Jeanne Dielman, 23 Comercio Quay, 1080 Bruselas (西班牙语)
  • IMDb:tt0073198,7.5/10(基于12千用户评分,截至2025年5月22日)
  • 烂番茄评分:95%(专业评分,基于40条评论)、81%(观众评分)
  • 豆瓣评分:8.2/10(基于10千用户评分)

🔗 代码

(此处留空,可嵌入电影预告片或交互内容)


🔗 友链

(此处留空,可添加 IMDb、Janus Films、Criterion Collection或其他资源链接)


📝 剧情概述:日常中的无声崩塌

让娜·迪尔曼(黛芬·塞里格 饰),一位居住在布鲁塞尔23号商贸码头的中年寡妇,独自抚养儿子西尔万(扬·德科特 饰)。她在公寓过着高度规律的生活:清晨准备早餐、打扫房间、购物、烹饪晚餐,同时通过接客维持生计。影片以近乎实时的节奏,记录她三天生活的琐碎细节——削土豆、煮咖啡、擦鞋、整理床铺。表面平静的日常却暗藏裂痕:第一天一丝不苟,第二天出现微小失误(如咖啡煮坏),第三天节奏彻底失控。西尔万的沉默与客户的短暂出现,点缀她单调的生活,却也放大她的孤独与压抑。影片以一次客户互动的震撼转折收尾,揭示女性在家庭与社会角色中的隐形桎梏。这部香特尔·阿克曼执导的实验电影,获1975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关注单元展映,全球票房数据有限,约为50万美元。


🎥 阿克曼的日常实验镜头

  • 布鲁塞尔的单调呈现
    • 以公寓的狭窄厨房与昏暗走廊,营造日常重复与心理压抑的对比
    • 巴贝特·曼戈特(Babette Mangolte)的固定摄影与自然光影,注入1970年代实验电影的极简质感
  • 琐碎与崩解的动态演绎
    • 通过让娜的机械动作与微小失误,展现女性劳动的无声重压与内心动荡
    • 无配乐设计,仅用环境音(如水壶鸣响、门铃声),点燃沉静张力
  • 自由与束缚的隐晦表达
    • 镜头在塞里格的克制面容与颤抖双手间切换,象征“让娜·迪尔曼”的存在危机
    • 阿克曼用《新闻从家中来》的女性视角,探索家务劳动与性别角色的哲学命题

🎭 演员光谱:沉默与崩塌的交响

  • 黛芬·塞里格的克制让娜
    • 塞里格将让娜的平静与内崩演绎得细腻入微,获评“实验电影的女性图腾”
    • 她在削土豆与整理床铺戏中的微表情,撑起影片的情感支点
  • 扬·德科特的沉默西尔万
    • 德科特赋予西尔万青春的疏离与依赖,点燃母子关系的微妙张力
    • 他的晚餐对话戏为剧情注入人性火花
  • 配角群像的火力支援
    • 亨利·斯托克(客户)以短暂出场助阵日常中断
    • 雅克·多尼奥-瓦克罗兹(客户)用冷漠铺垫性别权力
    • 极少配角强化让娜的孤立注脚

🎞 幕后彩蛋:女性主义的实验巅峰

  • 灵感与风格的根源
    • 灵感源自阿克曼对母亲家务劳动的观察,融合女性主义理论与安迪·沃霍尔的极简电影实验
    • 剧本由阿克曼亲撰,刻意摒弃传统戏剧冲突,聚焦日常的重复性
  • 1975年的影坛亮点
    • 预算约12万美元,全球票房约50万美元,获1975年戛纳电影节展映与2017年BBC“最佳电影”榜单第一
    • 2023年Criterion重映,X称其“女性主义的银幕丰碑”
  • 拍摄中的细节设计
    • 布鲁塞尔公寓实拍,厨房与卧室场景精准复原,塞里格为角色练习家务数周
    • 阿克曼用长镜头与固定机位,致敬雅克·塔蒂的极简主义

🔥 争议与启示:沉静与耐心的较量

  • 节奏缓慢的争议
    • 部分观众批评201分钟片长过于冗长,重复场景考验耐心,结局转折突兀
    • 《Variety》称“深刻但需极高专注力”
  • 艺术与共鸣的赞誉
    • 支持者称赞塞里格的细腻表演与阿克曼的镜头语言,影片对女性劳动的呈现引发深思
    • 《Sight & Sound》称“日常生活的革命性画像”
  • 性别与劳动的隐喻
    • 让娜的机械日常,映射女性在家庭与社会期待下的隐形压迫

💬 经典台词:沉默与崩解的注解

  • “我不知道我在做什么,但我一直在做。”
    ——让娜的低语,点燃存在困惑。
  • “晚餐好了,西尔万。每天都一样。”
    ——让娜的独白,揭露重复的悲哀。
  • (无台词的长镜头,削土豆的双手微微颤抖)
    ——无声画面,诉说内心崩塌。

📌 观影指南:谁该凝视这让娜·迪尔曼?

  • 实验电影与女性主义粉丝:沉浸《新闻从家中来》式的极简叙事与性别批判。
  • 塞里格与阿克曼支持者:欣赏演员的克制演技与导演的先锋视野。
  • 剧情与哲学题材爱好者:共鸣1970年代电影对日常与压迫的深刻演绎。
  • 反感慢节奏或无高潮剧情的观众:需谨慎,影片偏实验,节奏极缓。

⭐ 电影综合评分:日常的女性史诗

  • 专业评价:烂番茄 95%,称“阿克曼的镜头与塞里格的表演重塑女性电影语言”。
  • 观众反馈:IMDb 7.5,豆瓣 8.2,艺术性与深度获赞,节奏与耐性分化。
  • 票房表现:全球50万美元,1975年实验电影佳作。

🌟 结语

《让娜·迪尔曼,23号商贸码头,1080布鲁塞尔》(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是一场融合剧情与实验的女性史诗,香特尔·阿克曼用201分钟将让娜的日常崩塌搬上银幕。黛芬·塞里格的克制与公寓的沉静光影,搭配女性劳动与存在哲思,让这部影片成为1975年的实验电影力作。从厨房的机械重复到结局的震撼沉默,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性别与压迫的深刻注脚。

“日常无声,裂痕有声。”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