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信息
- 导演:拉斯·冯·提尔(Lars von Trier)
- 编剧:拉斯·冯·提尔(Lars von Trier)、彼得·阿斯穆森(Peter Asmussen)
- 主演:艾米丽·沃森(Emily Watson,饰 贝丝·麦克尼尔/Bess McNeill)、斯特兰·斯卡斯加德(Stellan Skarsgård,饰 扬·尼曼/Jan Nyman)、卡特琳·卡特利奇(Katrin Cartlidge,饰 多多/Dodo McNeill)、让-马克·巴尔(Jean-Marc Barr,饰 特里/Terry)、阿德里安·劳林斯(Adrian Rawlins,饰 皮姆博士/Dr. Richardson)、乔纳森·哈克特(Jonathan Hackett,饰 牧师/Priest)、桑德拉·沃(Sandra Voe,饰 母亲/Mother)、乌多·基尔(Udo Kier,饰 水手/Sadistic Sailor)、米克尔·盖斯帕德(Mikkel Gaup,饰 皮普/Pip)、罗夫·拉斯加德(Roef Ragas,饰 皮姆/Pim)、菲尔·麦考尔(Phil McCall,饰 祖父/Grandfather)、罗伯特·罗伯逊(Robert Robertson,饰 教会长老/Chairman)、黛西·贝文(Daisie Bevan,饰 小女孩/Little Girl)、芬利·威尔士(Finlay Welsh,饰 验尸官/Coronor)
- 片长:159分钟
- 上映日期:1996年5月18日(戛纳电影节);1996年10月4日(丹麦);1997年2月14日(美国);未在中国大陆院线上映
- 制片国家/地区:丹麦 / 瑞典 / 法国 / 荷兰 / 挪威 / 冰岛
- 类型:剧情 / 爱情 / 宗教
- 语言:英语
- 别名:《Breaking the Waves》(原名)、《破浪》(大陆)、《Rompiendo las olas》(西班牙)、《L’amour à travers les vagues》(法国)、《ブレイキング・ザ・ウェーブ》(日本)
- IMDb:tt0115751,7.8/10(基于73,000用户评分,截至2025年5月24日)
- 烂番茄评分:85%(基于60篇评论,截至2024年),观众评分90%(基于流媒体反馈)
- 票房:全球约400万美元(预算约750万美元,1996年数据)
🔗 代码
(此处留空,可嵌入电影片段或交互内容)
🔗 友链
(此处留空,可嵌入电影片段或交互内容)
📝 剧情概述:信仰烈焰中的破碎灵魂
1970年代,苏格兰偏远小镇,纯真女子贝丝·麦克尼尔(艾米丽·沃森 饰)与油田工人扬·尼曼(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饰)相爱结婚,挑战保守的长老会社区,牧师(乔纳森·哈克特 饰)与母亲(桑德拉·沃 饰)强烈反对。扬在油田事故中瘫痪,贝丝深信神迹能救他,遵从扬的请求,以肉体牺牲换取“救赎”,与水手(乌多·基尔 饰)、皮普(米克尔·盖斯帕德 饰)等人发生关系。多多(卡特琳·卡特利奇 饰)与皮姆博士(阿德里安·劳林斯 饰)试图阻止,教会长老(罗伯特·罗伯逊 饰)与验尸官(芬利·威尔士 饰)见证悲剧。贝丝的信仰与牺牲引发神迹争议。拉斯·冯·提尔以手持镜头,融合剧情与宗教,谱写“信仰烈焰中的破碎灵魂”,为1990年代欧洲艺术片献上震撼篇章。
🎥 冯·提尔的信仰炼金术
- 苏格兰高地的荒凉质感
- 以狂风海岸、简陋教堂与油田平台为背景,佩尔·基尔凯戈的极简配乐与钟声音效营造“神圣又压抑的氛围”.
- 摄影(罗比·穆勒)以手持Dogme 95风格与冷色调,放大沃森的脆弱神情。
- 剧情的牺牲张力
- 爱与信仰交织,贝丝的天真与长老会的严苛并存,展现“人性深处的奉献与毁灭”.
- 医院告白与海边高潮掀起情感巅峰。
- 叙事的1990年代风味
- 首部Dogme 95运动作品(虽未完全遵循),致敬伯格曼与德莱叶,迎合90年代欧洲电影的内省热潮。
- 观众批评“尺度大胆,情绪沉重”.
🎭 演员光谱:天真与绝望的碰撞
- 艾米丽·沃森的纯真贝丝
- 沃森将贝丝演成“天真中藏烈焰的圣女”,震撼表演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被赞“90年代最揪心演出”.
- 她的祈祷戏令人心碎。
-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的悲情扬
- 斯卡斯加德为扬带来“深情中藏无奈的丈夫”,克制演技被赞“情感支柱”.
- 他的病床戏催人泪下。
- 配角群像的点缀
- 卡特琳·卡特利奇(多多):忠诚挚友,增添人性弧光。
- 乌多·基尔(水手):冷酷掠食者,点缀黑暗底色。
🎞 幕后彩蛋:隐藏的细节与未解之谜
- 冯·提尔的宗教探索
- 灵感源自萨德侯爵与《金心》,贝丝的牺牲致敬基督教殉道者;片尾钟声暗示神迹,引发解读热议。
- 沃森首次主演,拍摄期间因高强度情绪戏数次崩溃。
- 制作中的Dogme匠心
- 1995年在苏格兰高地与丹麦拍摄,耗时10周;低预算依赖实景,教堂场景借用当地建筑。
- 获1996年戛纳评审团大奖。
- 文化影响
- 1996年戛纳首映,震慑影坛;IMDb 7.8,《Sight & Sound》赞“冯·提尔巅峰”,X帖子称“沃森神级演技”,影响《黑暗中的舞者》(2000)。
🔥 争议与启示:信仰与牺牲的较量
- 剧情尺度的争议
- 观众批评“性描写残酷,宗教争议”,部分人赞其“信仰刻画深刻,情感真挚”.
- 演员表现的突破
- 沃森与斯卡斯加德的对手戏被赞“1990年代艺术片的标杆”.
- 社会与人性的隐喻
- 贝丝的牺牲,映射宗教压迫下女性的自我毁灭,呼应90年代对性别与信仰的反思。
💬 经典台词:信仰与爱的注解
- “我与神对话,他说你会好。”
——贝丝的祈祷,奠定信仰基调。 - “爱是火焰,烧尽我也无悔。”
——贝丝的低语,点燃牺牲火花。 - “如果神不救他,我来救。”
——贝丝的呐喊,呼应神迹主题。
📌 观影指南:谁该走进这片“信仰烈焰”?
- 艺术片粉丝:沉浸于冯·提尔的Dogme美学与宗教哲思。
- 剧情片爱好者:感受1990年代欧洲电影的震撼情感。
- 沃森粉丝:品味她的银幕处女作巅峰。
- 厌恶沉重剧情的观众:需谨慎159分钟的情感重压。
⭐ 电影综合评分:烈焰中的灵魂回响
- 专业评价:烂番茄85%,《Variety》赞“沃森无与伦比”;《Guardian》批“过于极端”.
- 观众反馈:IMDb 7.8,Letterboxd 4.0/5,粉丝推崇“情感炸裂”,普通观众批“过于压抑”.
- 票房表现:全球约400万美元,艺术片表现平稳。
🌟 结语
《破浪》是一场信仰烈焰中的破碎灵魂,拉斯·冯·提尔用159分钟将剧情与宗教熔铸成1990年代欧洲艺术片的震撼篇章。艾米丽·沃森的贝丝与斯特兰·斯卡斯加德的扬,撑起了这部“信仰烈焰中的破碎灵魂”。它以手持镜头描摹爱与牺牲,成为艺术片的不朽一章。
“烈焰散尽,灵魂不息。”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