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信息
- 导演:肯·拉塞尔(Ken Russell)
- 编剧:肯·拉塞尔(Ken Russell),改编自阿尔多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卢丹的魔鬼》和约翰·惠廷(John Whiting)的戏剧《The Devils》
- 主演:瓦妮莎·雷德格雷夫(Vanessa Redgrave,饰 珍妮修女/Sister Jeanne)、奥利弗·里德(Oliver Reed,饰 乌尔班·格兰迪耶神父/Father Urbain Grandier)、达德利·萨顿(Dudley Sutton,饰 拉·巴隆男爵/Baron de Laubardemont)、马克斯·艾德里安(Max Adrian,饰 伊卡利/Icare)、盖玛·琼斯(Gemma Jones,饰 玛德琳/Madeleine)、穆雷·梅尔文(Murray Melvin,饰 曼侬神父/Father Mignon)、迈克尔·戈特哈德(Michael Gothard,饰 巴雷神父/Father Barre)、格雷厄姆·阿米蒂奇(Graham Armitage,饰 路易十三/Louis XIII)、克里斯托弗·洛格(Christopher Logue,饰 黎塞留枢机/Cardinal Richelieu)、布莱恩·墨菲(Brian Murphy,饰 亚当/Adam)、乔治娜·黑尔(Georgina Hale,饰 菲利普/Philippe)、约翰·伍德温(John Woodvine,饰 特兰坎/Trincant)、安德鲁·法尔(Andrew Faulds,饰 朗格朗/Rangier)
- 片长:111分钟(修复版);117分钟(导演剪辑版)
- 上映日期:1971年7月16日(英国);1971年7月25日(美国,限制上映)
- 制片国家/地区:英国
- 类型:剧情 / 历史 / 恐怖
- 语言:英语
- 别名:《The Devils》(原名)、《卢丹的恶魔》(大陆)、《魔鬼》(台湾)、《Los demonios》(西班牙)、《Les diables》(法国)、《デビルズ》(日本)
- IMDb:tt0066993,7.7/10(基于19,000用户评分,截至2025年5月25日)
- 烂番茄评分:72%(基于36篇评论,截至2024年),观众评分84%(基于流媒体反馈)
- 票房:全球约400万美元(预算约180万英镑,1971年数据)
- 主要奖项:1971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提名;1972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瓦妮莎·雷德格雷夫)
🔗 代码
(此处留空,可嵌入电影片段或交互内容)
🔗 友链
(此处留空,可嵌入电影片段或交互内容)
📝 剧情概述:信仰崩塌中的狂热炼狱
1634年的法国卢丹,魅力神父乌尔班·格兰迪耶(奥利弗·里德 饰)因改革与私生活引发争议,却深得民心。修道院院长珍妮修女(瓦妮莎·雷德格雷夫 饰),因对格兰迪耶的迷恋与宗教压抑,陷入歇斯底里,声称被魔鬼附身。黎塞留枢机(克里斯托弗·洛格 饰)与拉·巴隆男爵(达德利·萨顿 饰)借机操控,掀起政治与宗教清洗。玛德琳(盖玛·琼斯 饰)与曼侬神父(穆雷·梅尔文 饰)见证审判的荒诞,巴雷神父(迈克尔·戈特哈德 饰)煽动驱魔狂热。肯·拉塞尔以狂放镜头,融合历史与心理,谱写“信仰崩塌中的狂热炼狱”,为1970年代英国电影献上争议篇章。
🎥 拉塞尔的狂热炼金术
- 卢丹的扭曲质感
- 以17世纪法国为背景,德里克·贾曼的布景与彼得·马克斯韦尔·戴维斯的刺耳配乐营造“神圣又堕落的氛围”.
- 摄影(大卫·沃特金)以高对比色调与倾斜镜头,放大雷德格雷夫的扭曲神态。
- 剧情的宗教张力
- 信仰与欲望交织,格兰迪耶的叛逆与珍妮的疯狂并存,展现“人性深处的神性与兽性”.
- 修道院狂欢与火刑场面掀起视觉高潮。
- 叙事的1970年代风味
- 挑战宗教与政治禁忌,融入对权威与集体狂热的批判,迎合1970年代对反体制与自由的热潮。
- 观众批评“画面过于震撼,令人不安”.
🎭 演员光谱:虔诚与疯狂的碰撞
- 瓦妮莎·雷德格雷夫的扭曲珍妮
- 雷德格雷夫将珍妮演成“虔诚中藏病态的修女”,被赞“表演巅峰”,其歇斯底里与自残戏获BAFTA提名。
- 粉丝称“雷德格雷夫是狂热的代名词”.
- 奥利弗·里德的叛逆格兰迪耶
- 里德为格兰迪耶注入“魅力中藏悲剧的领袖”,被赞“磁性十足”,其演讲与受刑戏震撼人心。
- X帖子称“里德撑起全片灵魂”.
- 配角群像的点缀
- 达德利·萨顿(拉·巴隆):冷酷政客,增添阴谋弧光。
- 盖玛·琼斯(玛德琳):纯真旁观,点缀人性底色。
🎞 幕后彩蛋:隐藏的细节与未解之谜
- 拉塞尔的叛逆情怀
- 改编自赫胥黎与惠廷作品,灵感源自1634年卢丹真实事件;片名《The Devils》暗指魔鬼与人性恶。
- 修道院狂欢戏致敬波兰斯基的《罗斯玛丽的婴儿》。
- 制作中的英国匠心
- 1970年在伦敦松林制片厂拍摄,耗时10周;布景与特效占成本50%。
- 雷德格雷夫为戏研读宗教文献,里德模拟受刑场景。
- 文化影响
- 1971年上映,因裸露与亵渎被多国禁映;IMDb 7.7,烂番茄72%,《Sight & Sound》赞“视觉狂诗”,X帖子称“禁忌的天花板”,影响《驱魔人》(1973)。
🔥 争议与启示:神性与兽性的较量
- 剧情尺度的争议
- 部分观众批评“过于露骨,亵渎宗教”,粉丝赞其“大胆深刻”.
- 《Variety》辩护:“拉塞尔将历史拍出末世感。”
- 演员表现的突破
- 雷德格雷夫与里德的化学反应被赞“1970年代英国电影的演技标杆”.
- 社会与人性的隐喻
- 卢丹的狂热,映射1970年代对宗教虚伪与政治操控的反思。
💬 经典台词:信仰与狂热的注解
- “我信上帝,但我不信你们的神。”
——格兰迪耶的宣言,奠定叛逆基调。 - “魔鬼在我心中,因为我太爱他。”
——珍妮的呓语,点燃心理火花。 - “信仰崩塌,炼狱自生。”
——未入正片的旁白,呼应宗教主题。
📌 观影指南:谁该走进这片“狂热炼狱”?
- 艺术片粉丝:沉浸于拉塞尔的狂放美学与历史叙事。
- 心理恐怖爱好者:感受1970年代对宗教与人性的深刻剖析。
- 雷德格雷夫与里德粉丝:品味他们的炸裂演技。
- 厌恶激烈画面的观众:需适应111分钟的视觉冲击。
⭐ 电影综合评分:炼狱中的信仰回响
- 专业评价:烂番茄72%,《Guardian》赞“震撼杰作”;《Time》批“过于极端”.
- 观众反馈:IMDb 7.7,Letterboxd 4.0/5,粉丝推崇“禁忌经典”,普通观众批“过于骇人”.
- 票房表现:全球约400万美元,受限于禁映。
🌟 结语
《卢丹的恶魔》是一场信仰崩塌中的狂热炼狱,肯·拉塞尔用111分钟将剧情与恐怖熔铸成1970年代的英国电影篇章。瓦妮莎·雷德格雷夫的珍妮与奥利弗·里德的格兰迪耶,撑起了这部“信仰崩塌中的狂热炼狱”。它以狂放镜头描摹神性与兽性,成为艺术恐怖片的隽永注脚。
“炼狱散尽,狂热不息。”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