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信息
- 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
- 编剧:塞尔吉奥·阿米迪(Sergio Amidei)、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罗伯托·罗西里尼
- 主演:阿尔多·法布里齐(饰 唐·皮埃特罗·佩莱格里尼,Aldo Fabrizi)、安娜·玛尼亚尼(饰 皮娜,Anna Magnani)、马塞洛·帕格利埃罗(饰 乔治·曼弗雷迪,Marcello Pagliero)、维托·安尼基亚里科(饰 马塞洛,Vito Annichiarico)、南多·布鲁诺(饰 阿戈斯蒂诺,Nando Bruno)、哈里·费斯特(饰 英格拉姆少校,Harry Feist)、乔瓦娜·加莱蒂(饰 英格丽,Giovanna Galletti)、弗朗切斯科·格兰贾克特(饰 弗朗切斯科,Francesco Grandjacquet)、玛丽亚·米基(饰 玛丽娜,Maria Michi)、卡拉·里维雷(饰 劳拉,Carla Rovere)
- 片长:103分钟
- 上映日期:1945年9月27日(意大利)
- 制片国家/地区:意大利
- 类型:剧情 / 战争 / 惊悚
- 别名:香港:《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台灣:《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英文:Rome, Open City
- IMDb:tt0038890,8.0/10(基于29千+用户评分)
- 烂番茄评分:92%(基于26位专业评分),92%(观众评分)
🔗 代码
(此处留空,可嵌入电影预告片或交互内容)
🔗 友链
(此处留空,可添加 IMDb、烂番茄、Criterion或其他资源链接)
📝 剧情概述:罗马的抵抗悲歌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Roma, città aperta,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是罗伯托·罗西里尼执导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开山之作,讲述1944年纳粹占领下罗马抵抗运动的悲壮故事。乔治·曼弗雷迪(马塞洛·帕格利埃罗 饰),一名共产主义抵抗领袖,藏身罗马,联络印刷工弗朗切斯科(弗朗切斯科·格兰贾克特 饰)与神父唐·皮埃特罗(阿尔多·法布里齐 饰),筹划反纳粹行动。皮娜(安娜·玛尼亚尼 饰),弗朗切斯科的未婚妻,是一位坚韧的寡妇,抚养儿子马塞洛(维托·安尼基亚里科 饰),为抵抗军传递消息。纳粹少校英格拉姆(哈里·费斯特 饰)与线人英格丽(乔瓦娜·加莱蒂 饰)步步紧逼,曼弗雷迪的恋人玛丽娜(玛丽亚·米基 饰)因毒瘾背叛。抵抗军在公寓、教堂与街头巷尾对抗盖世太保,付出惨痛代价。影片在罗马的破败街道、逼仄公寓与圣彼得大教堂阴影下切换,融合真实街拍、激烈追逐与人性挣扎。这是一场“信念与牺牲交织的抗争史诗”,以皮娜与曼弗雷迪的命运为主线,展现罗西里尼对战时人性与新现实主义的开创性探索。
🎥 罗西里尼的现实炼金术
- 罗马的战时感
- 以罗马的破败街巷、拥挤公寓与临时藏身处为背景,乌巴尔多·阿拉塔的黑白摄影与伦佐·罗西里尼的低调配乐交织,营造“压抑与希望交融的氛围”。手持镜头凸显皮娜的愤怒与曼弗雷迪的紧迫。
- 罗马战后废墟实景拍摄,复刻1944年纳粹占领风貌。
- 视觉设计的真实奇观
- 街头枪战与公寓突袭,“粗粝与震撼并存”,展现罗西里尼的《战火》式新现实主义调度,致敬战前意大利电影的纪实传统与苏联蒙太奇的张力。
- 皮娜的街头奔跑与唐·皮埃特罗的审讯成为全片高潮。
- 叙事的纪实推进
- 以抵抗行动与个人悲剧为主线,剧情与战争交织,103分钟节奏紧凑但情感沉重。
- 部分观众批评“非职业演员表演生硬,配乐单调”。
🎭 演员光谱:坚韧与绝望的碰撞
- 安娜·玛尼亚尼的激情皮娜
- 玛尼亚尼(饰 皮娜)将角色演成“愤怒与母爱并存的寡妇”,以爆发力表演点燃银幕,获1946年意大利国家电影奖最佳女演员。
- 她的街头奔跑戏成为影史经典。
- 阿尔多·法布里齐的慈悲唐·皮埃特罗
- 法布里齐(饰 唐·皮埃特罗)带来“信仰与勇气并存的神父”,为情感线注入人性张力。
- 他的审讯抗争戏令人动容。
- 马塞洛·帕格利埃罗的坚毅曼弗雷迪
- 帕格利埃罗(饰 曼弗雷迪)演绎“理想与疲惫并存的领袖”,为抵抗线增添悲壮火花。
- 他的藏身逃亡戏紧张十足。
- 配角群像的罗马点缀
- 维托·安尼基亚里科(饰 马塞洛):天真少年,贡献童年视角。
- 哈里·费斯特(饰 英格拉姆):冷酷少校,强化压迫弧光。
- 玛丽亚·米基(饰 玛丽娜):堕落恋人,增添背叛深度。
🎞 幕后彩蛋:隐藏的细节与未解之谜
- 真实灵感来源
- 灵感源自1943-1944年罗马抵抗运动,融合神父唐·朱塞佩·莫罗萨尼与女共产主义者特蕾莎·古拉切真实事迹。耗资约8万美元,1945年战后低预算拍摄。
- 未竟的续篇设想
- 全球票房约100万美元,预算8万美元,票房成功,罗西里尼续拍“战争三部曲”(《战火》《德意志零年》),无直接续集。
- 拍摄中的战地花絮
- 1945年罗马拍摄,预算8万美元;使用过期胶片造成颗粒感;玛尼亚尼即兴发挥奔跑戏;因物资匮乏,剧组借用真实废墟;费里尼为台词注入罗马方言;片中纳粹道具由盟军提供;皮娜奔跑场景未经排练,成一镜到底。
🔥 争议与启示:粗粝与永恒的较量
- 技术粗糙的争议
- 部分评论批评“摄影与录音粗糙,非职业演员表演不均”,如早期观众称“技术简陋,缺乏好莱坞光泽”。现代观众反馈“需适应战时风格”。
- 支持者称“罗西里尼的纪实美学与玛尼亚尼的表演让影片成为新现实主义巅峰”,获1946年戛纳电影节大奖。
- 文化影响的辩护
- 开创新现实主义运动,启发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与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成影史转折点。
- 抵抗与人性的隐喻
- 皮娜的奔跑折射战时个体的尊严与集体抗争的悲壮。
💬 经典台词:信念与牺牲的注解
- “我不是英雄,但我必须做点什么。”
- 曼弗雷迪的低语,奠定抗争基调。
- “明天会更好,因为我们在战斗。”
- 皮娜的希望,点燃人性火花。
- “信仰让我们活着,哪怕面对死亡。”
- 唐·皮埃特罗的告白,呼应信仰主题。
📌 观影指南
- 新现实主义爱好者:沉浸于罗马战后的纪实影像与粗粝美学。
- 罗西里尼粉丝:享受导演的真实调度与玛尼亚尼、法布里齐的动人表演,接受技术局限。
- 战争片观众:欣赏抵抗运动的悲壮与人性光辉,准备好面对沉重结局。
- 对黑白片与慢节奏敏感的观众:需耐心,可参考新现实主义背景。
⭐ 电影综合评分
- 专业评价:烂番茄92%,称“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以罗西里尼的纪实镜头与玛尼亚尼的灵魂表演开创电影新时代”。
- 观众反馈:IMDb 8.0,真实性与情感获赞;豆瓣 8.3,人性深度受推崇;Letterboxd 4.1/5,影像风格受好评。
- 票房表现:全球票房约100万美元,预算8万美元,低成本高艺术回报。
🌟 结语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是一场剧情与战争的抗争史诗,罗伯托·罗西里尼用103分钟将罗马抵抗运动的悲壮熔铸成1945年的新现实主义经典。安娜·玛尼亚尼的激情寡妇、阿尔多·法布里齐的慈悲神父与马塞洛·帕格利埃罗的坚毅领袖,撑起了这部“信念与牺牲交织的罗马传奇”。它以粗粝笔触点燃银幕,成为1945年电影史中的一抹不朽光芒。
“罗马废墟,抵抗成诗。”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