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信息
-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 编剧: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 主演:多丽丝·斯韦德隆德(饰 Birgitta Carolina Søderberg)、比耶·马尔姆斯滕(饰 Thomas)、伊娃·亨宁(饰 Sofi)、哈斯·埃克曼(饰 Martin Grandé)
- 片长:79分钟
- 上映日期:1949年3月19日(瑞典)
- 制片国家:瑞典
- 类型:剧情
- 别名:监狱 (台湾) / 监狱 (香港) / Prison / The Devil’s Wanton (美国)
- IMDb:tt0041399,6.7/10(基于2200用户评分)
- 烂番茄评分:无专业评分,观众评分不足
- 豆瓣评分:6.8/10(基于1200用户评价)
🔗 代码
(此处留空,可嵌入电影预告片或交互内容)
🔗 友链
(此处留空,可添加 IMDb、Letterboxd 或其他资源链接)
📝 剧情概述:人间地狱的实验冥想
在斯德哥尔摩的片场,导演Martin Grandé(哈斯·埃克曼 饰)被前数学老师Paul造访,后者刚从精神病院出院,提出一个大胆电影构想:魔鬼宣称地球即地狱。Martin虽不以为然,却被这想法困扰。其记者好友Thomas(比耶·马尔姆斯滕 饰)因婚姻破裂濒临崩溃,提议以他采访的少女妓女Birgitta Carolina(多丽丝·斯韦德隆德 饰)的故事为蓝本。Birgitta身陷皮条客Peter的控制,怀孕后孩子被杀害,生活如炼狱。影片在现实与电影构想间游走,Thomas与Birgitta试图逃离痛苦,却发现地狱无处不在。伯格曼以低预算实验手法,探索绝望、信仰与魔鬼的存在。
🎥 伯格曼的实验镜头
- 斯德哥尔摩的阴郁质感
- 黑白摄影捕捉老城Gamla Stan的湿冷街道与破旧公寓,渲染地狱氛围
- 表现主义光影与长镜头,预示伯格曼的视觉风格
- 现实与梦境的节奏把控
- 梦境序列与默片风格的“片中片”,模糊虚实界限
- 缓慢节奏与长镜头对话,放大人物的内心崩塌
- 地狱与人性的视觉隐喻
- Birgitta的破旧阁楼象征精神囚牢
- 片中片的投影机光束,暗喻电影与魔鬼的操控
🎭 演员光谱:绝望与挣扎的群像
- 多丽丝·斯韦德隆德的悲剧Birgitta
- 斯韦德隆德以大眼与脆弱气质,演绎Birgitta的绝望与纯真
- 她的梦境戏份为角色注入超现实深度
- 比耶·马尔姆斯滕的破碎Thomas
- 马尔姆斯滕以克制表演,展现Thomas的酗酒与自杀冲动
- 他的记者身份为影片注入现实批判
- 配角群像的火力支援
- 伊娃·亨宁(Sofi)以冷峻气质刻画婚姻的破裂
- 哈斯·埃克曼(Martin)以导演视角串联虚实叙事
- 斯蒂格·奥林(Peter)以冷酷皮条客强化地狱感
🎞 幕后彩蛋:伯格曼的低成本突破
- 首部原创剧本
- 伯格曼首次自编自导,获制片人Lorens Marmstedt支持,以18.5万瑞典克朗预算换取艺术自由
- 拍摄于1948年11月16日至1949年3月4日,耗时仅4个月
- 实验与争议
- 无开场字幕,片名与演职表由哈斯·埃克曼旁白念出,10分钟后才出现
- EPA员工抗议Birgitta被设定为“EPA售货员”,伯格曼公开澄清角色为虚构
- 拍摄中的细节巧思
- 默片风格的“片中片”致敬早期电影,增添黑色幽默
- 梦境序列预示《野草莓》(1957)的超现实风格
🔥 争议与启示:地狱与艺术的较量
- 叙事混乱的争议
- 部分观众批评“片中片”结构与梦境过于晦涩,剧情难懂
- 豆瓣评论称“实验大胆,整体未成熟”
- 视觉与主题的赞誉
- 支持者称赞伯格曼的摄影与神学思辨,奠定其“信仰三部曲”雏形
- Letterboxd称“1949年的伯格曼已显大师气象”
- 地狱与信仰的隐喻
- “地球即地狱”的命题,呼应伯格曼对神沉默的早期探索
💬 经典台词:绝望与魔鬼的注解
- “魔鬼说,地球就是地狱。”
——Paul的构想,点破影片核心 - “生活本身就是绝症。”
——Thomas的低语,诉说存在的荒谬 - “我们小时候收集的东西,叫灵魂吗?”
——Sofi的疑问,揭示信仰的迷雾
📌 观影指南:谁该走进这场地狱冥想?
- 伯格曼粉丝:追溯大师早期的实验风格与信仰主题。
- 艺术电影爱好者:沉浸于表现主义摄影与虚实交错的叙事。
- 哲学与宗教迷:探索“地球即地狱”的神学思辨。
- 期待通俗的观众:需适应其晦涩结构与阴郁基调。
⭐ 电影综合评分:伯格曼的实验序曲
- 专业评价:Dagens Nyheter称“最具特色的瑞典电影之一”
- 观众反馈:IMDb 6.7,摄影与梦境获赞,叙事褒贬不一
- 票房表现:预算24万瑞典克朗,票房数据未公开
🌟 结语
《监狱》是一场关于绝望、地狱与电影实验的阴郁冥想,英格玛·伯格曼用79分钟将斯德哥尔摩的破败角落化为哲学与视觉的试炼场。多丽丝·斯韦德隆德的悲剧少女与比耶·马尔姆斯滕的破碎记者,搭配表现主义光影与“片中片”的虚实交错,让这部低成本处女作成为伯格曼风格的起点。从魔鬼的宣言到梦境的深渊,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人性与神性的早期叩问。
“地狱无门,人心自囚。”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