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与娼妓 / La Maman et la Putain (1973)

🎬 影片信息

  • 导演: 让·厄斯塔什 (Jean Eustache)
  • 编剧: 让·厄斯塔什 (Jean Eustache)
  • 主演: 让-皮埃尔·利奥德 (Jean-Pierre Léaud 饰 Alexandre), 贝尔纳黛特·拉方特 (Bernadette Lafont 饰 Marie), 弗朗索瓦丝·勒布伦 (Françoise Lebrun 饰 Veronika), 伊莎贝尔·韦加滕 (Isabelle Weingarten 饰 Gilberte), 雅克·雷米 (Jacques Renard 饰 Ami d’Alexandre)
  • 片长: 210分钟
  • 上映日期: 1973年5月14日 (戛纳电影节)
  •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类型: 剧情 / 爱情
  • IMDb: tt0070359, 7.8/10 (基于8.7千+用户评分)
  • 豆瓣评分: 8.7/10 (基于2万+用户评分)
  • 烂番茄评分: 94% (基于17位专业评分), 87% (观众评分)
  • 奖项:
    • 戛纳电影节 (1973):评审团大奖 (获奖), 金棕榈奖 提名
    • 法国电影评论协会奖 (1974):最佳影片 (获奖)
  • 别名: 母亲与娼妓 / 妈妈与妓女 / The Mother and the Whore

🔗 代码

(此处留空,可嵌入电影预告片或交互内容)


🔗 友链

(此处留空,可添加 IMDb、豆瓣电影或 Les Films du Losange 链接)


📝 剧情概述:巴黎知识分子的三角恋,冗长对话中的存在困境,一部探索两性关系与时代精神的法式长篇**

《母亲与娼妓》(The Mother and the Whore) 是一部1973年上映的法国剧情爱情片,由法国新浪潮后期的重要导演让·厄斯塔什执导。本片以其极长的片长、大量的对话、对巴黎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真实描绘,以及对两性关系、存在主义与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后时代精神的深刻探讨而闻名,是法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作品。影片以男主人公亚历山大的视角,展现了他与同居女友玛丽以及新结识的护士维罗妮卡之间复杂而混乱的三角关系。

故事设定在1970年代初的巴黎。主人公是亚历山大 (Alexandre,让-皮埃尔·利奥德 饰),一个看似无所事事、沉迷于咖啡馆哲学辩论的年轻知识分子。他与年长的同居女友玛丽 (Marie,贝尔纳黛特·拉方特 饰) 一起生活。玛丽是一位独立且现实的女性,在一家精品店工作。

  • 偶遇维罗妮卡:一天,亚历山大在咖啡馆里,偶遇了来自波兰的护士维罗妮卡 (Veronika,弗朗索瓦丝·勒布伦 饰)。维罗妮卡是一个开放、直率、有些玩世不恭的女性。亚历山大被她吸引,两人很快发展出肉体关系。
  • 混乱的三角关系:亚历山大并没有向玛丽隐瞒他与维罗妮卡的关系,甚至将维罗妮卡带回家,三个人开始了一种奇特而混乱的同居关系。影片大部分时间都聚焦于这三人之间无休止的对话、争吵、调情以及性行为。
  • 冗长对白中的时代精神:影片的对白极多且冗长,内容涵盖了爱情、性和自由、政治、哲学、艺术、文学,以及对1968年“五月风暴”后法国社会思潮的反思。这些对话不仅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看法,也折射出当时法国青年一代的迷茫、焦虑、虚无与反叛精神
  • 男性与女性的困境:亚历山大代表了那个时代男性知识分子的一种状态:既想追求“绝对的自由”,又对女性抱有传统观念,在“母亲”和“娼妓”之间摇摆不定。玛丽代表着传统女性的包容与现实,维罗妮卡则代表着新时代女性的解放与放荡。影片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深入剖析了两性关系中的权力、依赖与失望。
  • 存在的困境:亚历山大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者,他不断思考生命、爱情和自由的意义,但他的思考往往导致更多的迷茫和空虚。他沉迷于口头上的辩论和理论,却无法真正付诸行动,陷入一种**“行动的瘫痪”**。
  • 最终的结局:影片的结局充满了宿命感和悲剧性。在一次混乱的酒后真言中,维罗妮卡最终选择离开,而亚历山大和玛丽的关系也走向了无法预知的未来。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将这种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留给了观众。

《母亲与娼妓》是一部极具挑战性但又充满魅力的电影,它以其对时代精神的精确捕捉和对人性深处的探索,成为了法国电影史上的经典。


🎥 厄斯塔什的私人表达与利奥德的本色出演**

  • 让·厄斯塔什的导演风格 导演让·厄斯塔什是法国电影新浪潮后期的重要人物,以其高度私人化、半自传式、充满即兴和对话的电影风格而闻名。在《母亲与娼妓》中,他:
    • 长镜头与固定机位:影片大量使用长镜头和固定机位,让观众沉浸在人物的对话和场景中,仿佛亲身经历。
    • 纪实美学:影片的影像粗粝而真实,没有过多修饰,接近纪录片风格。
    • 对白中心:对白是影片的核心,通过密集的对话来推动剧情和展现人物内心。
    • 个人经历投射:影片带有强烈的导演个人经历和情感投射。
  • 让-皮埃尔·利奥德的“亚历山大” 让-皮埃尔·利奥德是法国新浪潮的标志性演员,他饰演的亚历山大,他以其充满神经质、喋喋不休、自负又脆弱的表演,完美诠释了一个在时代背景下迷茫的知识分子。他的表演几乎是本色出演,与角色融为一体。
  • 贝尔纳黛特·拉方特的“玛丽” 贝尔纳黛特·拉方特饰演的玛丽,她以其成熟、独立,同时又对爱情充满包容与无奈的表演,成为了亚历山大生命中“母亲”般的存在。
  • 弗朗索瓦丝·勒布伦的“维罗妮卡” 弗朗索瓦丝·勒布伦饰演的维罗妮卡,她以其开放、不羁、充满挑衅性的表演,代表了“娼妓”的形象,为影片注入了活力和冲突。

🎭 演员光谱:时代思潮的化身**

  • 让-皮埃尔·利奥德的「时代的焦虑者」 让-皮埃尔·利奥德饰演的亚历山大,他以其在爱情、性与自我认知中不断挣扎,充满哲学思考却又行动无力,成为了影片对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困境的缩影。
  • 贝尔纳黛特·拉方特的「现实的承载者」 贝尔纳黛特·拉方特饰演的玛丽,她以其对男主角的包容、对情感的投入,以及在混乱关系中的坚韧,成为了影片中相对“稳定”的力量。
  • 弗朗索瓦丝·勒布伦的「自由的探求者」 弗朗索瓦丝·勒布伦饰演的维罗妮卡,她以其对传统道德的颠覆、对个人欲望的追求,以及在情感中的放浪不羁,成为了影片中“性解放”时代的标志。

🎞 幕后彩蛋:戛纳的轰动与争议**

  • 戛纳电影节的里程碑 影片在1973年戛纳电影节首映,获得了评审团大奖,并在当时的影坛引起巨大轰动,被认为是法国电影新浪潮后期的重要代表作。
  • 厄斯塔什的个人写照 导演让·厄斯塔什在创作本片时,深受个人情感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影片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他的作品常常充满宿命论和悲观主义。
  • 对“五月风暴”的反思 影片中人物的对话和行为,深刻反映了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青年一代在理想破灭后,对自由、性、政治和存在意义的迷茫和反思。
  • 超长片长与叙事挑战 210分钟的超长片长和大量的对话,使得影片对观众的耐心和理解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也因此成为了艺术电影中的独特存在。

🔥 争议与启示:何为爱情与自由**

  • 两性关系的复杂性 影片深刻探讨了在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时代背景下,两性关系中存在的矛盾、依赖、背叛和忠诚。
  • “母亲”与“娼妓”的隐喻 片名本身就充满争议和隐喻,反映了男性视角下对女性的二元化认知,也探讨了女性在社会角色中的复杂性。
  • 存在主义的虚无 亚历山大不断思考和辩论,却无法逃脱自身的困境,最终陷入虚无和行动瘫痪,揭示了存在主义的某种悲剧性。
  • 对话的力量 影片通过大量对白,展现了语言对人际关系、思想表达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 经典台词:哲学与情感的交织**

  • 亚历山大 (让-皮埃尔·利奥德) —— “我们谈论爱,但我们不懂爱。” (亚历山大对自身情感困境的自嘲) —— 维罗妮卡 (弗朗索瓦丝·勒布伦) —— “我们都需要一点下流的东西,不是吗?” (维罗妮卡对性与自由的直接态度) —— 玛丽 (贝尔纳黛特·拉方特) —— “你是个孩子,亚历山大,一个需要妈妈的巨婴。” (玛丽对亚历山大的评价,点明了“母亲”的形象)

📌 观影指南

  • 对剧情片、爱情片、艺术电影、法国电影、新浪潮电影、让·厄斯塔什作品、存在主义题材有兴趣的观众: 影片是不可错过的影史经典。
  • 对让·厄斯塔什导演作品有兴趣的影迷: 影片是理解其电影美学和哲学思考的代表作。
  • 对让-皮埃尔·利奥德、贝尔纳黛特·拉方特、弗朗索瓦丝·勒布伦精湛表演有兴趣的观众: 影片将提供令人信服的实力演绎。
  • 喜欢节奏缓慢但充满对白、画面写实、主题深刻且引人深思的电影: 影片是不错的选择。
  • 寻求一部能够带来哲学思辨、感受两性关系复杂与时代精神、且充满艺术气息的电影: 影片能为寻求深度思考和观影体验的观众提供满足。

⭐ 电影综合评分

  • IMDb 评分: 7.8/10 (基于8.7千+用户评分),显示该片在全球影迷中获得了较高评价,作为一部艺术片,表现出色。
  • 豆瓣评分: 8.7/10 (基于2万+用户评分),在华语观众中获得了高评价,口碑极佳,被广泛认为是法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作品。
  • 烂番茄评分: 94% (基于17位专业评分),专业影评人几乎一致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大胆、深刻,是一部令人着迷的杰作”。观众评分 87%,表明该片在普通观众中获得了较高认可。

🌟 结语

《母亲与娼妓》是巴黎知识分子的三角恋,冗长对话中的存在困境,一部探索两性关系与时代精神的法式长篇,让·厄斯塔什用210分钟将让-皮埃尔·利奥德的焦虑与巴黎咖啡馆的思潮熔铸成1973年的法国佳作。偶遇维罗妮卡、混乱的三角关系、冗长对白中的时代精神、男性与女性的困境、以及最终的存在的困境与充满宿命感的结局,撑起了这部“两性关系”的哲理寓言。它以充满力量的镜头点燃银幕,成为电影史中一抹独特且令人魂牵梦萦的光芒。

“当一个喋喋不休的巴黎知识分子,在同居女友和新结识的护士之间,展开一段充满哲学思辨与混乱纠葛的三角关系,他们将如何在无休止的对话中,探索爱情、性与自由的边界,并折射出时代精神的迷茫?你是否敢于,走进这个充满咖啡馆哲学与烟雾缭绕的公寓,去感受那份关于存在、欲望与人性,最令人心潮澎湃也最令人深思的电影?”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