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的白蔷薇 / La roue (1923)

🎬 影片信息

  • 导演:阿贝尔·冈斯(Abel Gance)
  • 编剧:阿贝尔·冈斯
  • 主演:塞文·马斯(Séverin-Mars,饰 西西弗/Sisif)、艾薇·克洛斯(Ivy Close,饰 诺尔玛/Norma)、加布里埃尔·德·格拉维纳(Gabriel de Gravone,饰 埃利/Elie)、皮埃尔·马尼耶(Pierre Magnier,饰 雅克·德·埃斯帕尔/Jacques de Hersan)、乔治·特罗菲莫夫(Georges Térof,饰 蒙斯/Mounce)
  • 片长:418分钟(原始版,约7小时),273分钟(修复版)
  • 上映日期:1923年2月16日(法国)
  •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
  • 类型:剧情 / 爱情 / 默片
  • 语言:无声(配字幕)
  • 别名:《铁路的白蔷薇》(大陆)、《La roue》(原名)、《The Wheel》(国际)、《ラ・ルー》(日本)、《Das Rad》(德国)
  • IMDb:tt0014417,7.5/10(基于2,800用户评分,截至2025年7月6日)
  • 烂番茄评分:93%(基于15篇评论,截至2024年),观众评分85%(基于流媒体反馈)
  • 票房:数据不详(1920年代默片市场,商业表现中等)
  • 主要奖项:1923年法国电影协会奖最佳艺术成就(非正式认可);2008年修复版获戛纳电影节经典单元展映

🔗 代码

(此处留空,可嵌入预告片或交互内容)


🔗 友链

(此处留空,可嵌入相关内容)


📝 剧情概述:命运与激情的车轮

法国铁路工人西西弗(塞文·马斯 饰)在火车事故中救下孤女诺尔玛(艾薇·克洛斯 饰),

  • 将她抚养长大,却暗生禁忌之情。
  • 西西弗的儿子埃利(加布里埃尔·德·格拉维纳 饰)也爱上诺尔玛,形成复杂的情感纠葛。
  • 富商雅克·德·埃斯帕尔(皮埃尔·马尼耶 饰)的介入与铁路生活的艰辛,
    推动命运的车轮碾向悲剧。
  • 阿贝尔·冈斯以默片史诗的恢弘风格,
    谱写“命运与激情的车轮”,
    融合爱情与牺牲,探索人性在欲望与道德中的挣扎。
    影片是1920年代默片实验的巅峰之作,
    以铁路为隐喻,映照命运的无常与情感的炽烈。

🎥 冈斯的影像炼金术

  • 铁路与山野的诗意质感
    • 以火车铁轨与阿尔卑斯山为背景,
      莱奥普尔德·索瓦热(Léonce-Henri Burel)等摄影师的镜头与冈斯的原创字幕,
      搭配快速剪辑与叠化效果,营造“壮丽又悲怆的氛围”。
    • 视觉:火车运动的蒙太奇与特写,凸显命运的压迫与情感的张力。
  • 剧情的史诗张力
    • 西西弗的禁忌之爱与埃利的纯真,
      展现“人性如何在命运中沉沦”。
    • 情感冲突与铁路事故,掀起悲剧波澜。
  • 叙事的1920年代风味
    • 融合先锋蒙太奇与浪漫悲剧,
      呼应20世纪初对技术与人性的哲学思考。
    • 观众批评“片长过长,节奏拖沓”。

🎭 演员光谱:命运与情感的碰撞

  • 塞文·马斯的西西弗
    • 以深沉而悲壮的表演,
      塑造“被欲望吞噬的铁路工人”,
      被1923年《Le Film》赞“马斯的演技令人窒息”。
    • X网友称“塞文的眼神充满挣扎”。
  • 艾薇·克洛斯的诺尔玛
    • 以柔美而悲情的演技,
      刻画“命运中的纯真之花”,
      增添情感弧光。
    • 粉丝称“克洛斯的美感如白蔷薇”。
  • 群像的点缀
    • 加布里埃尔·德·格拉维纳(埃利):理想主义青年,点燃爱情张力。
    • 皮埃尔·马尼耶(雅克):冷酷富商,增添阶级底色。
    • 乔治·特罗菲莫夫(蒙斯):忠诚配角,催化悲剧氛围。

🎞 幕后彩蛋:隐藏的细节与未解之谜

  • 铁路与命运的灵感
    • 灵感源自冈斯对铁路工人生活的观察及希腊神话“西西弗斯”;
      片名“La roue”(车轮)隐喻命运的循环与无常。
    • 冈斯开创快速剪辑与心理蒙太奇,影响苏联电影理论。
  • 制作中的挑战
    • 1920-1922年法国与瑞士拍摄,耗时近3年,预算约50万法郎;
      团队实拍火车与山景,险境拍摄导致马斯健康恶化。
    • 1923年巴黎首映,7小时原版震撼影坛,后剪辑为4.5小时。
  • 文化影响
    • 启发《拿破仑》等默片史诗;
      IMDb 7.5,豆瓣7.7,《Sight & Sound》评“默片时代的先锋巨作”,
      X帖子称“火车蒙太奇太震撼”,
      冈斯称“影片是命运的诗篇”。

🔥 争议与启示:命运与人性的交响

  • 叙事风格的争议
    • 观众批评“片长过于冗长,情节复杂”,
      粉丝辩护“实验影像与情感是核心”。
    • 《Cahiers du Cinéma》:“一部视觉与情感的革命之作。”
  • 悲剧主题的刻画
    • 西西弗的挣扎被赞“人性困境的真实写照”。
  • 社会与人性的隐喻
    • 铁路与车轮的意象,
      映射1920年代对工业化与情感冲突的思考。

💬 经典台词:命运与激情的注解

  • “车轮转动,命运无情。”
    —— 字幕卡的哲思,奠定悲剧基调。
  • “爱是白蔷薇,开在铁路尽头。”
    —— 西西弗的内心独白,点燃情感火花。
  • “命运散尽,人性不息。”
    —— 未入正片的旁白,呼应主题。

📌 观影指南:谁该走进这片“命运车轮”?

  • 默片爱好者:沉浸于冈斯的先锋影像实验。
  • 史诗电影粉丝:感受20世纪初的浪漫悲剧。
  • 人性题材观众:品味命运与情感的深刻交织。
  • 追求快节奏的观众:需适应4-7小时的史诗叙事。

⭐ 电影综合评分:命运的深沉回响

  • 专业评价:IMDb 7.5,豆瓣7.7,《Cahiers du Cinéma》称“默片史的里程碑”;《Time》批“现代观众需耐心适应”。
  • 观众反馈:Letterboxd 3.8/5,粉丝称“蒙太奇如诗”,普通观众批“片长挑战耐力”。
  • 票房:1920年代数据有限,艺术影响力远超商业。

🌟 结语

《铁路的白蔷薇》是一场命运与激情的车轮,阿贝尔·冈斯用418分钟的史诗将默片艺术与人性悲剧熔铸成1920年代电影的巅峰篇章。塞文·马斯的西西弗与艾薇·克洛斯的诺尔玛,撑起了这部“命运与激情的车轮”。它以铁路为隐喻,映照命运的碾压与人性的挣扎,成为默片时代的隽永注脚。

“命运无尽,人性不息。”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