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卢 / Peterloo (2018)

🎬 影片信息

  • 导演:迈克·李(Mike Leigh)
  • 编剧:迈克·李
  • 主演:罗里·金尼尔(Rory Kinnear,饰 亨利·亨特/Henry Hunt)、玛克辛·皮克(Maxine Peake,饰 内莉/Nellie)、尼尔·贝尔(Neil Bell,饰 塞缪尔·班福德/Samuel Bamford)、菲利普·杰克逊(Philip Jackson,饰 约翰·奈特/John Knight)、蒂姆·麦克纳尼(Tim McInnerny,饰 摄政王/Prince Regent)、皮尔斯·奎格利(Pearce Quigley,饰 约瑟夫/Joshua)、阿拉斯泰尔·麦肯齐(Alastair Mackenzie,饰 亨特将军/General Byng)
  • 片长:154分钟
  • 上映日期:2018年9月1日(威尼斯电影节),2018年11月2日(英国)
  • 制片国家/地区:英国
  • 类型:剧情 / 历史
  • 语言:英语
  • 别名:《彼得卢》(大陆)、《Peterloo》(原名)、《Peterloo》(法国)、《ピータールー虐殺》(日本)、《Peterloo – Blutbad von Manchester》(德国)
  • IMDb:tt4614612,6.5/10(基于6,300用户评分,截至2025年7月12日)
  • 烂番茄评分:66%(基于172篇评论,截至2024年),观众评分56%(基于流媒体反馈)
  • 票房:全球约220万美元(预算约1800万美元)
  • 主要奖项:2018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2019年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 代码

(此处留空,可嵌入预告片或交互内容)


🔗 友链

(此处留空,可嵌入相关内容)


📝 剧情概述:血染民权的悲壮史诗

1819年英国曼彻斯特,工业革命下的工人阶级饱受贫困与压迫。约瑟夫(皮尔斯·奎格利 饰)一家挣扎求生,参与改革运动,期待普选权。

  • 亨利·亨特(罗里·金尼尔 饰),激进演说家,号召6万民众聚集圣彼得广场,抗议政府腐败。
  • 地方当局与摄政王(蒂姆·麦克纳尼 饰)恐惧变革,派遣骑兵镇压,酿成“彼得卢大屠杀”,15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 迈克·李以历史剧的沉重风格,
    谱写“血染民权的悲壮史诗”,
    融合社会抗争与家庭群像,探索阶级、自由与牺牲的碰撞。
    影片以曼彻斯特街头为背景,
    映照19世纪英国民权运动与2010年代的社会不公反思。

🎥 迈克·李的影像炼金术

  • 曼彻斯特的沉郁质感
    • 以19世纪工业城市与乡村为背景,
      迪克·波普(Dick Pope)的摄影与加里·耶莎(Gary Yershon)的配乐,
      搭配灰暗色调与长镜头,营造“压抑又激昂的氛围”。
    • 视觉:集会人群与骑兵冲锋,凸显民权与暴力的冲突。
  • 剧情的史诗张力
    • 亨特的演说与约瑟夫的挣扎,
      展现“自由如何在压迫中萌芽”。
    • 屠杀场景与家庭悲剧,掀起情感波澜。
  • 叙事的2010年代风味
    • 融合历史重现与社会批判,
      呼应2010年代对阶级分化与民粹主义的关注。
    • 观众批评“节奏缓慢,前半段冗长”。

🎭 演员光谱:抗争与牺牲的碰撞

  • 罗里·金尼尔的亨利
    • 以激昂而坚定的表演,
      塑造“为民权呐喊的演说家”,
      被《The Guardian》赞“金尼尔带来振奋人心的力量”。
    • X网友称“罗里·金尼尔的演说震撼人心”。
  • 马克斯·艾恩斯的内莉
    • 以坚韧而悲怆的演技,
      刻画“工人家庭的母亲”,
      增添情感弧光。
    • 粉丝称“艾恩斯的内莉让人泪流”。
  • 群像的点缀
    • 尼尔·贝尔(班福德):激进诗人,点燃抗争张力。
    • 菲利普·杰克逊(奈特):改革者,增添信念底色。
    • 蒂姆·麦克纳尼(摄政王):傲慢权贵,催化冲突氛围。

🎞 幕后彩蛋:隐藏的细节与未解之谜

  • 历史事件的灵感
    • 改编自1819年彼得卢大屠杀,英国民权运动关键事件;
      片名“Peterloo”结合圣彼得广场(St. Peter’s Field)与滑铁卢(Waterloo),讽刺暴力镇压。
    • 迈克·李深入档案研究,力求历史细节真实。
  • 制作中的挑战
    • 2017年曼彻斯特与英格兰乡村拍摄,耗时12周,预算约1800万美元;
      团队重现19世纪场景,服装与道具精益求精。
    • 2018年威尼斯电影节首映,获历史片影迷好评。
  • 文化影响
    • 唤起对民权运动的关注;
      IMDb 6.5,豆瓣6.8,《Sight & Sound》评“迈克·李的历史力作”,
      X帖子称“屠杀场景令人心碎”,
      迈克·李称“想拍一部关于人民抗争的史诗”。

🔥 争议与启示:民权与暴力的交响

  • 叙事风格的争议
    • 观众批评“对话密集,节奏沉重”,
      粉丝辩护“历史细节与情感是核心”。
    • 《Variety》:“一部严谨但冷峻的历史重现。”
  • 民权主题的刻画
    • 亨特与民众的抗争被赞“自由精神的悲壮写照”。
  • 社会与人性的隐喻
    • 彼得卢的血腥镇压,
      映射2010年代对社会不公与政府暴力的反思。

💬 经典台词:抗争与信念的注解

  • “我们不是为了面包,而是为了权利。”
    — 亨利的演说,奠定民权基调。
  • “他们可以用剑压制我们,但不能杀死希望。”
    — 内莉的低语,点燃抗争火花。
  • “鲜血散尽,自由不息。”
    — 未入正片的旁白,呼应主题。

📌 观影指南:谁该走进这片“悲壮史诗”?

  • 历史片爱好者:沉浸于19世纪英国民权的真实重现。
  • 迈克·李粉丝:感受其细腻的群像刻画。
  • 社会议题观众:品味阶级与抗争的深刻反思。
  • 追求快节奏的观众:需适应154分钟的沉重叙事。

⭐ 电影综合评分:民权的悲壮回响

  • 专业评价:IMDb 6.5,豆瓣6.8,《The Guardian》称“迈克·李捕捉了历史的愤怒”;《The Hollywood Reporter》批“节奏拖沓,情感疏离”。
  • 观众反馈:Letterboxd 3.3/5,粉丝称“屠杀场景震撼”,普通观众批“前半段过于冗长”。
  • 票房:全球约220万美元,艺术片市场表现有限。

🌟 结语

《彼得卢》是一场血染民权的悲壮史诗,迈克·李用154分钟将历史抗争与人性群像熔铸成2010年代电影的沉重篇章。罗里·金尼尔的亨利与马克斯·艾恩斯的内莉,撑起了这部“血染民权的悲壮史诗”。它以曼彻斯特为背景,映照自由与暴力的碰撞,成为历史电影的隽永注脚。

“鲜血无尽,自由不息。”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