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信息
- 导演:鲍勃·福斯(Bob Fosse)
- 编剧:杰伊·普雷森·艾伦(Jay Presson Allen),改编自乔·马斯特洛夫(Joe Masteroff)音乐剧及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小说
- 主演:丽莎·明内利(Liza Minnelli,饰 莎莉·鲍尔斯/Sally Bowles)、麦克尔·约克(Michael York,饰 布莱恩·罗伯茨/Brian Roberts)、赫尔穆特·格里姆(Helmut Griem,饰 马克西米利安·冯·霍伊恩/Maximilian von Heune)、乔尔·格雷(Joel Grey,饰 司仪/Master of Ceremonies)、弗里茨·维普尔(Fritz Wepper,饰 弗里茨·温德尔/Fritz Wendel)、玛丽莎·贝伦森(Marisa Berenson,饰 娜塔莉亚·兰道尔/Natalia Landauer)
- 片长:124分钟
- 上映日期:1972年2月13日(美国)
-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 类型:剧情 / 音乐 / 歌舞
- 语言:英语、德语
- 别名:《歌厅》(大陆)、《Cabaret》(原名)、《Cabaret》(法国)、《キャバレー》(日本)、《Kabarett》(德国)
- IMDb:tt0068327,7.8/10(基于60,000用户评分,截至2025年7月12日)
- 烂番茄评分:93%(基于45篇评论,截至2024年),观众评分87%(基于流媒体反馈)
- 票房:全球约4300万美元(预算约600万美元)
- 主要奖项:1973年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丽莎·明妮莉)、最佳男配角(乔尔·格雷)等8项大奖;1973年金球奖最佳音乐/喜剧片
🔗 代码
(此处留空,可嵌入预告片或交互内容)
🔗 友链
(此处留空,可嵌入相关内容)
📝 剧情概述:堕落乐园的绚烂悲歌
1931年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柏林,年轻英国学者布莱恩·罗伯茨(迈克尔·约克 饰)来到歌厅“Kit Kat Club”,结识了放荡不羁的美国歌手莎莉·鲍尔斯(丽莎·明妮莉 饰)。
- 两人陷入复杂恋情,并与富有的马克西米利安(赫尔穆特·格里姆 饰)形成三角关系,沉浸在享乐与混乱中。
- 与此同时,纳粹势力悄然崛起,犹太人娜塔莉亚(玛丽莎·贝伦森 饰)与弗里茨(弗里茨·维普尔 饰)的爱情受到威胁,歌厅内的司仪(乔尔·格雷 饰)以冷嘲热讽串联起时代悲剧。
- 鲍勃·福斯以音乐剧的华丽风格,
谱写“堕落乐园的绚烂悲歌”,
融合歌舞狂欢与政治隐喻,探索自由、欲望与毁灭的碰撞。
影片以柏林歌厅为背景,
映照1930年代魏玛德国的颓废与纳粹阴影。
🎥 福斯的影像炼金术
- 魏玛柏林的颓废质感
- 以Kit Kat Club与柏林街头为背景,
杰弗里·昂斯沃斯(Geoffrey Unsworth)的摄影与拉尔夫·伯恩斯(Ralph Burns)的配乐,
搭配暗色调与舞台光影,营造“迷醉又不安的氛围”。 - 视觉:歌厅表演与街头暴力,凸显享乐与危机的对比。
- 以Kit Kat Club与柏林街头为背景,
- 剧情的音乐张力
- 莎莉的表演与布莱恩的挣扎,
展现“自由如何在黑暗中消逝”。 - 歌舞段落与剧情交织,掀起情感与政治波澜。
- 莎莉的表演与布莱恩的挣扎,
- 叙事的1970年代风味
- 改编自伊舍伍德小说与百老汇音乐剧,
呼应1970年代对自由主义与历史反思的关注。 - 观众批评“部分情节略显松散”。
- 改编自伊舍伍德小说与百老汇音乐剧,
🎭 演员光谱:欲望与时代的碰撞
- 丽莎·明妮莉的莎莉
- 以炽热而脆弱的表演,
塑造“追逐梦想的歌厅女郎”,
被《The New York Times》赞“明妮莉的表演是时代肖像”。 - X网友称“丽莎的莎莉是歌厅的灵魂”。
- 以炽热而脆弱的表演,
- 乔尔·格雷的司仪
- 以诡谲而魅惑的演技,
刻画“冷眼旁观的时代见证者”,
增添讽刺弧光。 - 粉丝称“乔尔的司仪让人又爱又寒”。
- 以诡谲而魅惑的演技,
- 群像的点缀
- 迈克尔·约克(布莱恩):迷茫学者,点燃情感张力。
- 赫尔穆特·格里姆(马克西米利安):神秘贵族,增添欲望底色。
- 玛丽莎·贝伦森(娜塔莉亚):纯真受害者,催化悲剧氛围。
🎞 幕后彩蛋:隐藏的细节与未解之谜
- 音乐剧的灵感
- 改编自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的小说《柏林故事》及1966年百老汇音乐剧;
片名“Cabaret”直指颓废歌厅,象征魏玛文化的最后狂欢。 - 福斯削减原剧的歌舞,融入政治隐喻,强化时代感。
- 改编自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的小说《柏林故事》及1966年百老汇音乐剧;
- 制作中的挑战
- 1971年西德慕尼黑与柏林拍摄,耗时10周,预算约600万美元;
团队重建魏玛风格歌厅,服装与布景细致还原1930年代。 - 1972年戛纳电影节展映,获全球赞誉。
- 1971年西德慕尼黑与柏林拍摄,耗时10周,预算约600万美元;
- 文化影响
- 重新定义电影音乐剧,影响《芝加哥》《梦女孩》;
IMDb 7.8,豆瓣8.6,《Sight & Sound》评“福斯的音乐剧巅峰”,
X帖子称“丽莎的‘Cabaret’唱得心碎”,
福斯称“想拍一部关于人性与历史的歌舞片”。
- 重新定义电影音乐剧,影响《芝加哥》《梦女孩》;
🔥 争议与启示:自由与毁灭的交响
- 叙事风格的争议
- 观众批评“政治隐喻略显直白”,
粉丝辩护“歌舞与剧情融合堪称完美”。 - 《The Guardian》:“一部绚烂而令人不安的音乐剧经典。”
- 观众批评“政治隐喻略显直白”,
- 自由主题的刻画
- 莎莉的放荡与司仪的冷嘲被赞“魏玛文化的生动写照”。
- 社会与人性的隐喻
- 歌厅的狂欢与纳粹的崛起,
映射1930年代的颓废与1970年代对历史的反思。
- 歌厅的狂欢与纳粹的崛起,
💬 经典台词:欲望与时代的注解
- “生活就是歌厅,亲爱的。”
— 莎莉的宣言,奠定颓废基调。 - “金钱让世界转动。”
— 司仪的歌词,点燃讽刺火花。 - “狂欢无尽,悲歌不息。”
— 未入正片的旁白,呼应主题。
📌 观影指南:谁该走进这片“绚烂悲歌”?
- 音乐剧爱好者:沉浸于福斯的歌舞创新与丽莎的表演。
- 历史片粉丝:感受魏玛德国的颓废与危机。
- 丽莎·明妮莉观众:品味她职业生涯的巅峰之作。
- 追求轻松剧情的观众:需适应124分钟的沉重叙事。
⭐ 电影综合评分:歌厅的绚烂回响
- 专业评价:IMDb 7.8,豆瓣8.6,《The New York Times》称“音乐与政治的完美交织”;《Variety》批“部分支线稍显冗长”。
- 观众反馈:Letterboxd 4.0/5,粉丝称“丽莎与乔尔的表演无与伦比”,普通观众批“纳粹元素略显突兀”。
- 票房:全球约4300万美元,音乐剧电影的商业成功。
🌟 结语
《歌厅》是一场堕落乐园的绚烂悲歌,鲍勃·福斯用124分钟将音乐剧与政治隐喻熔铸成1970年代的经典篇章。丽莎·明妮莉的莎莉与乔尔·格雷的司仪,撑起了这部“堕落乐园的绚烂悲歌”。它以魏玛柏林为背景,映照自由与毁灭的碰撞,成为音乐剧电影的永恒注脚。
“狂欢无尽,悲歌不息。”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