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信息
-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
-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饰 伊莎贝尔/Isabelle)、汉娜·许古拉(Hanna Schygulla,饰 汉娜/Hanna)、米歇尔·皮科利(Michel Piccoli,饰 米歇尔/Michel)、耶日·拉齐维沃维奇(Jerzy Radziwilowicz,饰 耶日/Jerzy)、拉斯洛·绍博(László Szabó,饰 拉斯洛/László)、让-弗朗索瓦·斯特芬南(Jean-François Stévenin,饰 让-弗朗索瓦/Jean-François)、帕特里克·博尼尔(Patrick Bonnel,饰 博尼尔/Bonnel)
- 片长:88分钟
- 上映日期:1982年5月26日(戛纳电影节,法国),1982年10月27日(法国院线)
-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 / 瑞士
- 类型:剧情 / 实验
- 语言:法语 / 波兰语 / 德语
- 别名:《受难记》(大陆)、《Passion》(原名)、《パッション》(日本)、《Passion》(法国)、《Leidenschaft》(德国)
- IMDb:tt0084481,6.2/10(基于3,600用户评分,截至2025年7月13日)
- 烂番茄评分:67%(基于18篇评论,截至2024年),观众评分60%(基于流媒体反馈)
- 票房:数据不详(艺术片发行受限)
- 主要奖项:1982年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摄影),金棕榈奖提名
🔗 代码
(此处留空,可嵌入预告片或交互内容)
🔗 友链
(此处留空,可嵌入相关内容)
📝 剧情概述:电影与现实的迷离交响
波兰导演耶日(耶日·拉齐维沃维奇 饰)在瑞士拍摄一部关于绘画与光影的电影,灵感源自伦勃朗、戈雅等大师的画作,却因缺乏叙事而陷入创作困境。
- 片场外,耶日与工厂女工伊莎贝尔(伊莎贝尔·于佩尔 饰)及旅馆老板娘汉娜(汉娜·许古拉 饰)卷入复杂的情感纠葛,同时工厂老板米歇尔(米歇尔·皮科利 饰)的劳资纠纷为现实增添阴影。
- 电影的拍摄与现实的生活交织,模糊了艺术与人生的界限,探索创作的痛苦与激情。
- 戈达尔以实验性的风格,
谱写“电影与现实的迷离交响”,
融合哲学与美学,探索艺术、爱情与社会冲突的碰撞。
影片以1980年代瑞士为背景,
映照对电影本质与人性欲望的深刻思考。
🎥 戈达尔的影像炼金术
- 瑞士的艺术质感
- 以片场布景、工厂与乡村旅馆为背景,
**拉乌尔·库塔尔(Raoul Coutard)**的摄影与古典音乐(莫扎特、德沃夏克),
搭配伦勃朗式光影与非线性剪辑,营造“梦幻又破碎的氛围”。 - 视觉:重现名画的布景与现实的混乱,凸显艺术与生活的对比。
- 以片场布景、工厂与乡村旅馆为背景,
- 剧情的实验张力
- 耶日的创作困境与伊莎贝尔的抗争,
展现“艺术如何在现实中迷失”。 - 断续对话与绘画再现,掀起哲学波澜。
- 耶日的创作困境与伊莎贝尔的抗争,
- 叙事的1980年代风味
- 融合法国新浪潮的解构与后现代实验,
呼应1980年代对电影语言与社会议题的反思。 - 观众批评“叙事晦涩,缺乏连贯性”。
- 融合法国新浪潮的解构与后现代实验,
🎭 演员光谱:艺术与人性的碰撞
- 伊莎贝尔·于佩尔的伊莎贝尔
- 以冷峻而炽热的表演,
塑造“在工厂与片场间挣扎的女工”,
被《Cahiers du Cinéma》赞“于佩尔的表演是戈达尔的灵魂”。 - X网友称“于佩尔的伊莎贝尔既有力量又脆弱”。
- 以冷峻而炽热的表演,
- 汉娜·许古拉的汉娜
- 以优雅而疏离的演技,
刻画“游走于现实与电影的老板娘”,
增添情感弧光。 - 粉丝称“许古拉的汉娜像戈达尔画布上的诗”。
- 以优雅而疏离的演技,
- 群像的点缀
- 米歇尔·皮科利(米歇尔):复杂老板,点燃社会张力。
- 耶日·拉齐维沃维奇(耶日):迷茫导演,增添艺术底色。
- 拉斯洛·绍博(拉斯洛):边缘角色,催化混乱氛围。
🎞 幕后彩蛋:隐藏的细节与未解之谜
- 实验片的灵感
- 灵感源自戈达尔对电影与绘画关系的探索;
片名“Passion”暗喻创作的激情与受难的隐喻。 - 受戈达尔早期作品《周末》与费里尼的《八部半》启发,延续解构叙事。
- 灵感源自戈达尔对电影与绘画关系的探索;
- 制作中的挑战
- 1981年瑞士与法国拍摄,耗时8周,预算未公开;
团队重现伦勃朗《夜巡》等名画,挑战光影与布景技术。 - 1982年戛纳电影节首映,获技术奖但引发两极评价。
- 1981年瑞士与法国拍摄,耗时8周,预算未公开;
- 文化影响
- 成为1980年代法国实验电影的代表;
IMDb 6.2,豆瓣7.0,《Sight & Sound》评“戈达尔的视觉哲学”,
X帖子称“画面美得像画,剧情让人摸不着头脑”,
戈达尔称“想拍一部关于电影本身的电影”。
- 成为1980年代法国实验电影的代表;
🔥 争议与启示:艺术与现实的交响
- 叙事风格的争议
- 观众批评“剧情碎片化,晦涩难懂”,
粉丝辩护“实验性正是戈达尔的魅力”。 - 《Le Monde》:“一部挑战观众的艺术品。”
- 观众批评“剧情碎片化,晦涩难懂”,
- 艺术主题的刻画
- 耶日的创作被赞“电影本质的深刻反思”。
- 社会与人性的隐喻
- 片场与工厂的交织,
映射1980年代对艺术创作与社会冲突的思考。
- 片场与工厂的交织,
💬 经典台词:艺术与激情的注解
- “电影不需要故事,只需要光。”
— 耶日的宣言,奠定实验基调。 - “爱是受难,创作也是。”
— 伊莎贝尔的低语,点燃哲学火花。 - “激情无尽,迷离不息。”
— 未入正片的旁白,呼应主题。
📌 观影指南:谁该走进这片“迷离交响”?
- 实验片爱好者:沉浸于戈达尔的解构美学与绘画再现。
- 新浪潮粉丝:感受1980年代戈达尔的哲学延续。
- 艺术电影观众:品味于佩尔与许古拉的精湛表演。
- 追求传统叙事的观众:需适应88分钟的非线性内核,无暴力或恐怖场景。
⭐ 电影综合评分:电影的迷离回响
- 专业评价:IMDb 6.2,豆瓣7.0,《Film Comment》称“戈达尔对电影语言的再探索”;《Variety》批“过于抽象”。
- 观众反馈:Letterboxd 3.4/5,粉丝称“画面如诗,哲学意味深长”,普通观众批“剧情太乱,难懂”。
- 票房:数据不详,受限于艺术片发行规模。
🌟 结语
《受难记》是一场电影与现实的迷离交响,让-吕克·戈达尔用88分钟将实验剧情与视觉哲学熔铸成1980年代的艺术经典。伊莎贝尔·于佩尔的伊莎贝尔与汉娜·许古拉的汉娜,撑起了这部“电影与现实的迷离交响”。它以瑞士片场为背景,映照艺术与人性的碰撞,成为实验电影的深刻注脚。
“激情无尽,迷离不息。”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