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诞生 / 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

🎬 影片信息

  • 导演:D·W·格里菲斯(D. W. Griffith)
  • 编剧:D·W·格里菲斯、弗兰克·E·伍兹(Frank E. Woods),改编自托马斯·迪克逊(Thomas Dixon Jr.)的小说《族人》(The Clansman)
  • 主演:莉莲·吉什(Lillian Gish,饰 埃尔茜·斯通曼/Elsie Stoneman)、梅·马什(Mae Marsh,饰 弗洛拉·卡梅伦/Flora Cameron)、亨利·B·沃斯奥(Henry B. Walthall,饰 本·卡梅伦上校/Col. Ben Cameron)、米丽娅姆·库珀(Miriam Cooper,饰 玛格丽特·卡梅伦/Margaret Cameron)、拉尔夫·刘易斯(Ralph Lewis,饰 奥斯汀·斯通曼/Austin Stoneman)、沃尔特·朗(Walter Long,饰 格斯/Gus)
  • 片长:190分钟(原始版本),159分钟(修复版)
  • 上映日期:1915年2月8日(美国)
  •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 语言:无声(默片,配字幕与现场音乐)
  • 别名:《The Birth of a Nation》(英文)、《一个国家的诞生》(大陆)、《The Clansman》(早期标题)、《Naissance d’une Nation》(法国)
  • IMDb:tt0004972,6.1/10(基于26,000用户评分,截至2025年7月13日)
  • 烂番茄评分:93%(基于43篇评论,平均8.0/10,截至2024年,基于技术成就),观众爆米花指数60%
  • 票房:约1000万美元(1915年数据,相当于2025年约2.8亿美元,默片时代巨额票房)
  • 主要奖项:无正式奖项(奥斯卡尚未设立),1915年开创电影史里程碑,引发争议

🔗 代码

(此处留空,可嵌入历史影像或交互内容)


🔗 友链

(此处留空,可嵌入相关内容)


📝 剧情概述:南北战争的史诗与偏见

《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是一部1915年美国默片,改编自托马斯·迪克逊的小说,聚焦美国南北战争与重建时期,讲述两个家庭在战乱与种族冲突中的命运,同时因种族主义内容引发巨大争议。

  • 影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描绘南北战争,北方斯通曼家族与南方卡梅伦家族因战争分裂,埃尔茜·斯通曼(莉莲·吉什 饰)与本·卡梅伦(亨利·B·沃斯奥 饰)相爱却被战火阻隔。第二部分聚焦战后重建,南方白人面对北方激进共和派与解放黑奴的“压迫”,本·卡梅伦创立三K党,对抗黑人角色格斯(沃尔特·朗 饰,黑脸化妆)等所谓“威胁”。影片以卡梅伦家族的抗争与三K党的“胜利”结束,宣扬白人至上主义。影片以史诗般的战争场面与种族偏见交织,探索“国家统一与种族冲突的扭曲叙事”。
  • D·W·格里菲斯以开创性的默片风格, 谱写“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历史争议”, 融合南北战争与重建时期的戏剧,展现史诗、偏见与技术的碰撞。 影片以美国为背景, 奠定现代电影叙事基础,但因种族主义内容被广泛谴责。

🎥 格里菲斯的影像炼金术

  • 默片史诗的恢弘质感
    • 在加州洛杉矶与周边拍摄, **比利·比策(Billy Bitzer)的摄影与约瑟夫·卡尔·布雷尔(Joseph Carl Breil)**的配乐, 搭配大规模战争场景与乡村布景,营造“壮丽而煽情的氛围”。
    • 视觉:平行剪辑、特写与大场面,奠定电影叙事语言。
  • 剧情的史诗张力
    • 斯通曼与卡梅伦家族的悲欢离合, 展现“战争如何撕裂家庭与国家”。
    • 三K党的“英雄”化高潮,引发道德与历史争议。
  • 叙事的1910年代风味
    • 融合历史剧与种族宣传, 呼应1910年代《党同伐异》(Intolerance)与早期默片的戏剧风格。
    • 观众与学者批评“种族主义宣传玷污技术成就”。

🎭 演员光谱:史诗与偏见的碰撞

  • 莉莲·吉什的埃尔茜
    • 以细腻而情感充沛的表演, 塑造“纯真而坚韧的北方女子”, 被《The New York Times》赞“吉什为默片注入灵魂”。
    • X网友称“莉莲·吉什的表演是影片最动人的部分”。
  • 亨利·B·沃斯奥的本
    • 以英勇而悲情的演技, 刻画“南方英雄与三K党领袖”, 其角色被粉丝称“时代局限下的悲剧人物”。
  • 群像的点缀
    • 梅·马什(弗洛拉):天真少女,增添悲剧色彩。
    • 米丽娅姆·库珀(玛格丽特):南方淑女,催化家族张力。
    • 沃尔特·朗(格斯):黑脸反派,引发种族争议。

🎞 幕后彩蛋:隐藏的细节与未解之谜

  • 电影史的里程碑
    • 灵感源于托马斯·迪克逊的种族主义小说,格里菲斯将其扩展为史诗; 片名“The Birth of a Nation”暗示美国通过战争与重建“新生”。
    • 首创平行剪辑、移动摄影与长篇叙事,影响现代电影。
  • 制作中的挑战
    • 1914年在洛杉矶拍摄,耗时约6个月,预算约10万美元(1915年巨额投资); 格里菲斯自筹资金,动用数千名临时演员与真实马匹。
    • 1915年2月8日洛杉矶首映,票房约1000万美元,空前成功。
  • 文化影响
    • 引发三K党复兴与种族抗议,NAACP(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发起抵制; IMDb 6.1,豆瓣6.7,《Sight & Sound》称“技术里程碑,道德污点”, X帖子称“画面震撼,但种族主义让人不适”, 格里菲斯称“想拍一部反映美国历史的史诗”。

🔥 争议与启示:史诗与偏见的交响

  • 种族主义的强烈争议
    • 观众与学者批评“美化三K党,丑化黑人,扭曲历史”; 粉丝与部分影评人辩护“技术创新超越时代局限”。
    • 《The Guardian》:“格里菲斯的视觉革命被种族偏见玷污。”
  • 史诗主题的刻画
    • 战争与重建的史诗呈现被赞“开创电影叙事语言”。
  • 社会与人性的隐喻
    • 三K党的“英雄”化, 映射1910年代美国种族紧张与白人至上情绪。

💬 经典台词:史诗与偏见的注解

  • “我们将重建一个更伟大的国家。” — 本·卡梅伦的宣言,奠定争议基调(字幕)。
  • “战争结束,仇恨开始。” — 埃尔茜的感慨,点燃历史火花(字幕)。
  • “国家的诞生,鲜血的代价。” — 未入正片的宣传语,呼应主题。

📌 观影指南:谁该走进这片“历史争议”?

  • 电影史爱好者:沉浸于默片技术的开创性突破。
  • 历史片迷:感受南北战争与重建时期的史诗氛围。
  • 学术研究者:分析种族主义叙事与社会影响。
  • 普通观众:需适应190分钟的默片节奏与种族主义内容(未分级,建议16+)。

⭐ 电影综合评分:一个国家的历史回响

  • 专业评价:IMDb 6.1,豆瓣6.7,《Sight & Sound》称“电影史的里程碑”;《The New York Times》批“种族主义宣传不可原谅”。
  • 观众反馈:Letterboxd 3.4/5,粉丝称“视觉震撼,技术惊艳”,普通观众批“种族主义内容令人反感”。
  • 票房:约1000万美元,默片时代现象级成功。

🌟 结语

《一个国家的诞生》是一场史诗与争议的电影盛宴,D·W·格里菲斯用190分钟开创了现代电影叙事,却因种族主义内容留下历史污点。莉莲·吉什的埃尔茜与亨利·B·沃斯奥的本,撑起了这部“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历史争议”。它以南北战争为背景,映照技术与偏见的碰撞,为电影史研究者与历史迷留下复杂而深刻的记忆。

“国家的诞生,鲜血的代价。”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