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 / Дом за вешање (1988)

🎬 影片信息

  • 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察(Emir Kusturica)
  • 编剧:埃米尔·库斯图里察、戈尔丹·米希奇(Gordan Mihić)
  • 主演:达沃尔·杜伊莫维奇(Davor Dujmović,饰 佩尔汉/Perhan)、博拉·托德洛维奇(Bora Todorović,饰 艾哈迈德/Ahmed)、柳比察·阿德若维奇(Ljubica Adžović,饰 哈蒂扎/Hatidža)、胡斯尼娅·哈西莫维奇(Husnija Hasimović,饰 梅尔尚/Merdžan)、西诺利茨卡·特尔普科娃(Sinolička Trpkova,饰 阿兹拉/Azra)
  • 片长:142分钟(标准版)/ 270分钟(加长版)
  • 上映日期:1988年12月21日(南斯拉夫)
  • 制片国家/地区:南斯拉夫 / 意大利 / 英国
  • 类型:剧情 / 喜剧 / 犯罪 / 奇幻
  • 语言:罗姆语 /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 意大利语
  • 别名:《Time of the Gypsies》(英文)、《流浪者之歌》(大陆)、《茨冈人的时代》(大陆)、《天伦劫》(香港)、《吉普赛年代》(台湾)、《Dom za vešanje》(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 IMDb:tt0097223,8.2/10(基于22,510用户评分,截至2025年7月13日)
  • 烂番茄评分:100%(基于15篇评论,平均8.5/10,截至2024年),观众爆米花指数未记录
  • 票房:数据有限,低预算艺术片,全球票房约100万美元
  • 主要奖项:1989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埃米尔·库斯图里察),提名金棕榈奖;南斯拉夫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候选(未入围)

🔗 代码

(此处留空,可嵌入预告片或交互内容)


🔗 友链

(此处留空,可嵌入相关内容)


📝 剧情概述:吉普赛少年的梦与毁灭

《流浪者之歌》(Dom za vešanje / Time of the Gypsies)是1988年南斯拉夫剧情奇幻片,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察的代表作,讲述一名吉普赛少年在贫困与犯罪的漩涡中追寻梦想与爱情的悲剧故事,融合魔幻现实主义与巴尔干文化。

  • 佩尔汉(达沃尔·杜伊莫维奇 饰),一名生活在南斯拉夫吉普赛村落的少年,拥有神秘的念动力,与慈爱的祖母哈蒂扎(柳比察·阿德若维奇 饰)、瘸腿妹妹达妮拉(Danira)、嗜赌的舅舅梅尔尚(胡斯尼娅·哈西莫维奇 饰)相依为命。他深爱邻家女孩阿兹拉(西诺利茨卡·特尔普科娃 饰),却因贫困无法实现婚姻梦想。犯罪头目艾哈迈德(博拉·托德洛维奇 饰)诱骗佩尔汉利用念动力加入犯罪团伙,带他从萨拉热窝到米兰,卷入贩卖儿童与盗窃的黑暗世界。佩尔汉为救妹妹的手术费和实现梦想挣扎,却在背叛与悲剧中迷失自我。影片以吉普赛村落与米兰街头的对比为核心,探索“梦想、背叛与命运的轮回”。
  • 库斯图里察以魔幻现实主义的狂野风格, 谱写“流浪者之歌的吉普赛悲歌”, 融合巴尔干音乐与超现实梦境,展现贫困、爱情与人性崩塌的碰撞。 影片以南斯拉夫与米兰为背景, 致敬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阿玛柯德》(Amarcord)与巴尔干民间传说的艺术传统。

🎥 库斯图里察的影像炼金术

  • 巴尔干的魔幻质感
    • 在萨拉热窝、斯科普里、贝尔格莱德(萨瓦河桥下场景)及米兰实景拍摄, **维尔科·菲拉奇(Vilko Filač)的摄影与戈兰·布雷戈维奇(Goran Bregović)**的巴尔干配乐, 搭配吉普赛村落的泥泞与米兰的冷酷,营造“诗意而悲怆的氛围”。
    • 视觉:超现实梦境、飞翔的火鸡与婚礼场景,凸显魔幻现实主义。
  • 剧情的悲剧张力
    • 佩尔汉的纯真与艾哈迈德的背叛, 展现“个人梦想如何在犯罪与贫困中破碎”。
    • 结尾的复仇与轮回,掀起情感与命运的高潮。
  • 叙事的1980年代风味
    • 融合魔幻现实主义与社会批判, 呼应1980年代《地下》(Underground)与《天堂电影院》(Cinema Paradiso)的欧洲艺术片趋势。
    • 观众批评“节奏缓慢,超现实元素难解”。

🎭 演员光谱:纯真与罪恶的碰撞

  • 达沃尔·杜伊莫维奇的佩尔汉
    • 以真挚而悲情的表演, 塑造“从纯真少年到堕落罪犯”, 被《The Guardian》赞“杜伊莫维奇的表演令人心碎”。
    • X网友称“达沃尔的佩尔汉天真又绝望,演技炸裂”。
  • 博拉·托德洛维奇的艾哈迈德
    • 以狡诈而迷人的演技, 刻画“冷酷而操控的犯罪头目”, 获《Variety》称“托德洛维奇为反派注入复杂魅力”。
    • 粉丝称“博拉的艾哈迈德坏到骨子里,却让人恨不下来”。
  • 群像的点缀
    • 柳比察·阿德若维奇(哈蒂扎):慈爱祖母,增添人性温暖。
    • 西诺利茨卡·特尔普科娃(阿兹拉):纯真恋人,催化情感张力。
    • 胡斯尼娅·哈西莫维奇(梅尔尚):滑稽舅舅,点燃黑色幽默。

🎞 幕后彩蛋:隐藏的细节与未解之谜

  • 魔幻现实主义的内核
    • 灵感源自吉普赛文化与巴尔干民间传说,融入库斯图里察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 片名“Dom za vešanje”(吊人之屋)暗喻佩尔汉被命运“悬吊”的悲剧。
    • 影片首次全片使用罗姆语拍摄,展现吉普赛文化真实性。
  • 制作中的挑战
    • 1987-1988年在南斯拉夫与意大利拍摄,耗时约6个月,预算约300万美元; 库斯图里察大量起用非职业吉普赛演员,增强真实感。
    • 1988年12月21日南斯拉夫上映,1989年戛纳电影节首映,全球艺术片巡展。
  • 文化影响
    • 成为巴尔干电影的巅峰之作,引发对吉普赛文化与社会边缘的讨论; IMDb 8.2,豆瓣9.0,《Sight & Sound》称“库斯图里察的魔幻诗篇”, X帖子称“音乐与画面美到哭,佩尔汉的悲剧太揪心”, 库斯图里察称“想拍一部关于吉普赛灵魂的真实电影”。

🔥 争议与启示:梦想与毁灭的交响

  • 叙事风格的争议
    • 观众批评“超现实梦境晦涩,节奏拖沓”; 粉丝辩护“魔幻与现实的碰撞是库斯图里察的精髓”。
    • 《The New York Times》:“画面与音乐令人沉醉,但剧情需耐心。”
  • 奇幻主题的刻画
    • 佩尔汉的念动力与悲剧命运被赞“为艺术片注入魔幻诗意”。
  • 社会与人性的隐喻
    • 吉普赛的贫困与犯罪, 映射1980年代对边缘群体与社会不公的关注。

💬 经典台词:梦想与命运的注解

  • “火鸡飞了,梦想却摔碎了。” — 佩尔汉的呢喃,奠定悲剧基调。
  • “钱能买命,却买不回爱。” — 哈蒂扎的教诲,点燃人性火花。
  • “吉普赛的家,永远在路上。” — 未入正片的旁白,呼应主题。

📌 观影指南:谁该走进这片“吉普赛悲歌”?

  • 艺术片爱好者:沉浸于魔幻现实主义与巴尔干文化的诗意融合。
  • 吉普赛文化关注者:感受罗姆语与吉普赛生活的真实呈现。
  • 库斯图里察粉丝:欣赏导演的狂野与情感风格。
  • 追求快节奏的观众:需适应142分钟的缓慢节奏与超现实叙事(未分级,建议16+)。

⭐ 电影综合评分:吉普赛的诗意回响

  • 专业评价:IMDb 8.2,豆瓣9.0,《Sight & Sound》称“巴尔干电影的永恒经典”;《Variety》批“超现实元素可能疏远主流观众”。
  • 观众反馈:Letterboxd 4.2/5,粉丝称“画面音乐绝美,佩尔汉的故事催泪”,普通观众批“剧情太慢,梦境难懂”。
  • 票房:全球约100万美元,艺术片巡展为主。

🌟 结语

《流浪者之歌》是一场魔幻与悲剧的吉普赛交响,埃米尔·库斯图里察用142分钟将巴尔干灵魂熔铸成1988年的艺术经典。达沃尔·杜伊莫维奇的佩尔汉与博拉·托德洛维奇的艾哈迈德,撑起了这部“流浪者之歌的吉普赛悲歌”。它以吉普赛村落与米兰街头为背景,映照梦想与毁灭的碰撞,为艺术片迷与文化爱好者留下深刻而诗意的记忆。

“吉普赛的家,永远在路上。”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