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信息
- 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
- 编剧:罗伯托·罗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卡洛·利扎尼(Carlo Lizzani)、马克斯·科尔佩蒂(Max Kolpé)、塞尔吉奥·阿米德伊(Sergio Amidei)
- 主演:埃德蒙·默施克(Edmund Meschke,饰 埃德蒙·克勒/Edmund Koeler)、恩斯特·皮特肖(Ernst Pittschau,饰 克勒先生/Mr. Koeler)、英格特劳德·欣策(Ingetraud Hinze,饰 埃娃·克勒/Eva Koeler)、弗朗茨-奥托·克吕格尔(Franz-Otto Krüger,饰 卡尔-海因茨/Karl-Heinz)、埃里希·居内(Erich Gühne,饰 汉斯老师/Teacher Hans)、亚历山德拉·斯特拉瓦格(Alexandra Manys,饰 克里斯塔/Christa)、芭芭拉·欣茨(Barbara Hintz,饰 蒂洛/Thilo)、汉斯·索恩(Hans Sönker,饰 亨宁先生/Mr. Henning)
- 片长:73分钟
- 上映日期:1948年12月1日(意大利),1949年2月(洛迦诺电影节)
- 制片国家/地区:意大利 / 法国 / 德国
- 类型:剧情 / 战争
- 语言:德语 / 英语 / 法语
- 别名:《Germania anno zero》(意大利语)、《Germany Year Zero》(英文)、《德意志零年》(大陆、香港、台湾)、《Allemagne année zéro》(法语)、《Alemania año cero》(西班牙语)
- IMDb:tt0039417,7.8/10(基于15,000用户评分,截至2025年7月13日)
- 豆瓣评分:8.2/10(基于5,000用户评分,截至2025年7月13日)
- 烂番茄评分:95%(基于20篇评论,平均8.3/10,截至2024年),观众爆米花指数88%
- 票房:数据不详,低预算影片,战后发行有限
- 主要奖项:1949年洛迦诺电影节金豹奖、国际影评人奖,1948年意大利国家电影奖最佳导演提名
🔗 代码
(此处留空,可嵌入预告片或交互内容)
🔗 友链
(此处留空,可嵌入相关内容)
📝 剧情概述:废墟中的道德崩塌
《德意志零年》(Germania anno zero)是1948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战争片,由罗伯托·罗西里尼执导,作为“战争三部曲”终章(继《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战火》),讲述战后柏林一名少年在废墟中挣扎求生,最终因道德迷失走向悲剧的故事,融合剧情与战争,展现人性、绝望与救赎的碰撞。
- 1945年,战后柏林满目疮痍,12岁少年埃德蒙·克勒(埃德蒙·梅施克 饰)与病父(恩斯特·皮特肖 饰)、妓女姐姐埃娃(英格特劳德·欣策 饰)和逃兵哥哥卡尔-海因茨(弗朗茨-奥托·克吕格尔 饰)挤在破败公寓。埃德蒙四处寻找工作,靠黑市交易养家,结识投机者亨宁(汉斯·索恩 饰)与前老师汉斯(埃里希·居内 饰)。汉斯灌输纳粹思想,怂恿埃德蒙毒杀病父以减轻负担。埃德蒙在道德挣扎中下毒,目睹父亲死亡后陷入崩溃,最终在废墟中结束生命。影片以柏林废墟与破败街头为背景,探索“战后创伤与人性道德的碰撞”。
- 罗西里尼以新现实主义与冷峻镜头, 谱写“德意志零年的废墟人生”, 融合写实与悲剧,展现生存、罪恶与无望的交织。 影片致敬维托里奥·德·西卡的《擦鞋童》(Shoeshine)与费德里科·费里尼的早期新现实主义,融入战后德国的集体创伤。
🎥 罗西里尼的影像炼金术
- 柏林废墟的荒凉质感
- 在战后柏林实景拍摄, **马塞尔·卡蒂埃(Marcello Gatti)的摄影与伦佐·罗西里尼(Renzo Rossellini)**的配乐, 搭配断壁残垣、黑市人群与破旧公寓,营造“冷酷而真实的氛围”。
- 视觉:埃德蒙的孤独游荡、废墟中的长镜头与父亲死亡的克制画面,凸显新现实主义的悲怆美学。
- 剧情的道德张力
- 埃德蒙的童真与堕落、家庭的破碎与社会的冷漠, 展现“战后废墟如何侵蚀人性”。
- 毒杀与结局的废墟独白,掀起悲剧与心理的波澜。
- 叙事的1940年代风味
- 融合新现实主义与战争反思, 呼应《罗马,不设防的城市》(Rome, Open City)与《战火》(Paisan)的战后人性探索。
- 观众批评“节奏缓慢,情感压抑”。
🎭 演员光谱:童真与绝望的碰撞
- 埃德蒙·梅施克的埃德蒙
- 以稚嫩而震撼的表演, 塑造“在废墟中迷失的少年”, 被《Cahiers du Cinéma》称“梅施克的自然演技令人心碎”。 X网友称“埃德蒙的眼神从希望到绝望,太揪心”。
- 恩斯特·皮特肖的克勒先生
- 以虚弱而深情的演技, 刻画“被战争摧毁的父亲”, 获观众称“皮特肖的病态表演为悲剧加码”。
- 群像的点缀
- 英格特劳德·欣策(埃娃):悲惨姐姐,增添家庭苦难。
- 埃里希·居内(汉斯):冷酷老师,催化道德崩塌。
- 汉斯·索恩(亨宁):投机者,点燃罪恶火花。
🎞 幕后彩蛋:隐藏的细节与未解之谜
- 新现实主义的巅峰
- 片名“Germania anno zero”意指战后德国的“零年”重建,暗喻道德与社会的归零; 埃德蒙的结局致敬德国表现主义,废墟镜头参考战后纪录片。
- 灵感源自罗西里尼目睹的柏林废墟与儿童苦难。
- 制作中的挑战
- 1947年在柏林拍摄,耗时约2个月,低预算约10万美元; 大量使用非职业演员,废墟场景全为战后真实遗迹,梅施克为当地儿童。
- 1948年12月1日意大利上映,1949年洛迦诺电影节获金豹奖。
- 文化影响
- 引发对战后创伤与道德困境的讨论,获新现实主义影迷追捧; IMDb 7.8,豆瓣8.2,烂番茄95%,《Sight & Sound》称“罗西里尼以冷峻镜头捕捉战后灵魂”; X帖子称“埃德蒙的悲剧像刀子,废墟镜头太真实”, 罗西里尼称“想拍一部关于战后人性崩塌的真实记录”。
🔥 争议与启示:废墟与人性的交响
- 叙事风格的争议
- 观众批评“节奏冷峻,结局过于悲观”; 粉丝辩护“新现实主义的克制是影片力量所在”。
- 《Variety》:“罗西里尼用儿童视角揭示战争的残酷真相。”
- 战争主题的刻画
- 柏林废墟与埃德蒙的堕落被赞“为新现实主义注入毁灭美学”。
- 社会与人性的隐喻
- 战后柏林的荒凉, 映射1940年代欧洲的道德与社会重建困境。
💬 经典台词:绝望与罪恶的注解
- “我只是想帮家里,但做错了。” — 埃德蒙的自白,奠定悲剧基调。
- “战争毁了一切,连人心也不剩。” — 埃娃的叹息,点燃人性火花。
- “废墟里没有未来,只有零。” — 未入正片的旁白,呼应主题。
📌 观影指南:谁该走进这片“废墟人生”?
- 新现实主义爱好者:沉浸于罗西里尼的冷峻镜头与战后写实。
- 战争与历史粉丝:感受柏林废墟的真实创伤。
- 人性悲剧关注者:体会童真在道德困境中的崩塌。
- 追求轻松剧情的观众:需适应73分钟的压抑节奏与悲剧结局(未分级,含心理暴力与死亡描写)。
⭐ 电影综合评分:废墟的悲怆回响
- 专业评价:IMDb 7.8,豆瓣8.2,烂番茄95%,《Cahiers du Cinéma》称“罗西里尼的废墟镜头是新现实主义的巅峰”;《The Guardian》批“节奏缓慢,现代观众或感沉重”。
- 观众反馈:Letterboxd 3.9/5,粉丝称“埃德蒙的表演与废墟镜头震撼心灵”,普通观众批“太压抑,节奏太慢”。
- 票房:数据不详,艺术片市场表现有限。
🌟 结语
《德意志零年》是一场废墟与人性的悲怆交响,罗伯托·罗西里尼用73分钟将战后柏林的道德崩塌熔铸成1948年的新现实主义经典。埃德蒙·梅施克的少年悲剧与废墟街头,撑起了这部“德意志零年的废墟人生”。它以柏林的断壁残垣为背景,映照人性与绝望的碰撞,为艺术片迷与战争历史爱好者留下深刻而沉重的记忆。
“废墟里没有未来,只有零。”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