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父之名 /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1993)

🎬 影片信息

  • 导演:吉姆·谢里丹(Jim Sheridan)
  • 编剧:吉姆·谢里丹(Jim Sheridan)、特里·乔治(Terry George),改编自盖瑞·康伦(Gerry Conlon)自传《Proved Innocent》
  •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Daniel Day-Lewis,饰 盖瑞·康伦/Gerry Conlon)、皮特·波斯尔思韦特(Pete Postlethwaite,饰 朱塞佩·康伦/Giuseppe Conlon)、艾玛·汤普森(Emma Thompson,饰 加雷斯·皮尔斯/Gareth Peirce)、约翰·林奇(John Lynch,饰 保罗·希尔/Paul Hill)、科林·雷德格瑞夫(Corin Redgrave,饰 罗伯特·迪克森/Robert Dixon)、比蒂·埃德尼(Beatie Edney,饰 卡罗尔·理查森/Carole Richardson)、马克·谢泼德(Mark Sheppard,饰 帕迪·阿姆斯特朗/Paddy Armstrong)、唐·贝克(Don Baker,饰 乔·麦安德鲁/Joe McAndrew)、布里坦·达尔顿(Britta Smith,饰 安妮·马奎尔/Annie Maguire)、萨弗蓉·布罗斯(Saffron Burrows,饰 女孩/Girl in Commune)、杰拉德·迈克索利(Gerard McSorley,饰 侦探帕特里克/Patrick)、弗兰克·哈珀(Frank Harper,饰 罗尼·斯梅利/Ronnie Smalls)
  • 片长:133分钟
  • 上映日期:1993年12月12日(爱尔兰),1994年2月25日(美国)
  • 制片国家/地区:爱尔兰 / 英国 / 美国
  • 类型:传记 / 剧情 / 犯罪
  • 语言:英语
  • 别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英文)、《因父之名》(大陆、香港)、《以父之名》(台湾)、《En el nombre del padre》(西班牙语)、《Au nom du père》(法语)、《父の名において》(日语)
  • IMDb:tt0107207,8.1/10(基于190,000用户评分,截至2025年7月13日)
  • 豆瓣评分:8.8/10(基于85,000用户评分,截至2025年7月13日)
  • 烂番茄评分:94%(基于54篇评论,平均8.3/10,截至2024年),观众爆米花指数95%
  • 票房:全球约6500万美元(1993年),预算约1300万美元
  • 主要奖项:1994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1994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丹尼尔·戴-刘易斯)、最佳女配角(艾玛·汤普森)、最佳导演提名,1994年金球奖最佳剧情片提名

🔗 代码

(此处留空,可嵌入预告片或交互内容)


🔗 友链

(此处留空,可嵌入相关内容)


📝 剧情概述:冤狱中的父子救赎

《因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是1993年爱尔兰传记剧情片,由吉姆·谢里丹执导,改编自“吉尔福德四人”真实冤案,讲述年轻小偷盖瑞·康伦与父亲被冤入狱,历经15年抗争终获清白的感人故事,融合传记、犯罪与剧情,展现正义、亲情与抗争的碰撞。

  • 1974年,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盖瑞·康伦(丹尼尔·戴-刘易斯 饰)是个不羁小偷,因小罪被英国警方追捕,逃往伦敦。IRA炸毁吉尔福德酒吧,盖瑞与好友保罗·希尔(约翰·林奇 饰)被误认为是恐怖分子,与“吉尔福德四人”一同被捕。警方刑讯逼供,盖瑞的父亲朱塞佩(皮特·波斯尔思韦特 饰)与亲友也被牵连入狱。盖瑞与父亲在监狱中关系紧张,后因共同抗争逐渐和解。律师加雷斯·皮尔斯(艾玛·汤普森 饰)接手案件,挖掘警方伪造证据的真相,历经多年上诉,1989年,盖瑞与四人终获平反,朱塞佩却因狱中病逝未能见证清白。影片以70年代英国与北爱冲突为背景,探索“正义如何在压迫中重生”。
  • 谢里丹以真实镜头与情感叙事, 谱写“因父之名的正义抗争”, 融合历史重现与亲情救赎,展现信念、牺牲与自由的交织。 影片致敬《死囚漫步》(Dead Man Walking)的司法反思,融入《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的历史沉重感。

🎥 谢里丹的影像炼金术

  • 70年代的沉重质感
    • 在都柏林与伦敦取景, **皮特·比齐乌(Peter Biziou)的摄影与特雷弗·琼斯(Trevor Jones)**的配乐, 搭配贝尔法斯特的街头暴乱、监狱的压抑牢房与法庭的激烈争辩,营造“沉重而激昂的氛围”。
    • 视觉:盖瑞的刑讯折磨、朱塞佩的病床告白与法庭平反的高潮,凸显真实与情感的张力。
  • 剧情的正义张力
    • 盖瑞的叛逆成长与朱塞佩的隐忍父爱, 展现“亲情如何对抗冤狱”。
    • 法庭翻案与父子和解,掀起救赎与正义的波澜。
  • 叙事的1990年代风味
    • 融合传记与司法批判, 呼应《费城故事》(Philadelphia)的社会正义与《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的监狱人性。
    • 观众批评“部分情节略显戏剧化”。

🎭 演员光谱:亲情与抗争的碰撞

  • 丹尼尔·戴-刘易斯的盖瑞
    • 以狂野而深情的表演, 塑造“从叛逆青年到正义斗士的转变”, 被《The New York Times》称“戴-刘易斯的演技令人叹服”。 X网友称“丹尼尔的盖瑞又愤怒又脆弱,演技炸裂”。
  • 皮特·波斯尔思韦特的朱塞佩
    • 以隐忍而悲怆的演技, 刻画“为子牺牲的父亲”, 获观众称“波斯尔思韦特的父爱让人泪崩”。
  • 群像的点缀
    • 艾玛·汤普森(加雷斯):坚韧律师,增添正义张力。
    • 约翰·林奇(保罗):忠诚好友,催化友情火花。
    • 科林·雷德格瑞夫(迪克森):冷酷警官,点燃压迫冲突。

🎞 幕后彩蛋:隐藏的细节与未解之谜

  • 真实冤案的还原
    • 基于1974年“吉尔福德四人”与“马奎尔七人”冤案,谢里丹与康伦本人深度合作; 片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源自盖瑞为父伸冤的信念。
    • 刑讯逼供场景参考历史档案,法庭戏份在都柏林真实法院拍摄。
  • 制作中的趣闻
    • 1992年在都柏林与伦敦拍摄,耗时约10周,预算约1300万美元; 戴-刘易斯为角色体验监狱生活,减重并学习北爱口音。
    • 1993年12月12日爱尔兰首映,全球票房约6500万美元。
  • 文化影响
    • 引发对英国司法与北爱冲突的讨论,获历史片迷与人权观众追捧; IMDb 8.1,豆瓣8.8,烂番茄94%,《Variety》称“谢里丹将冤案拍成史诗”; X帖子称“盖瑞的抗争太震撼,父子戏催泪”, 谢里丹称“想拍一部揭露不公、颂扬亲情的电影”。

🔥 争议与启示:正义与亲情的交响

  • 叙事风格的争议
    • 观众批评“部分历史细节简化为戏剧效果”; 粉丝辩护“戴-刘易斯与波斯尔思韦特的表演让故事真实动人”。
    • 《The Guardian》:“影片情感饱满,但历史还原略显单薄。”
  • 正义主题的刻画
    • 盖瑞的抗争被赞“为传记片注入不屈精神”。
  • 社会与人性的隐喻
    • 冤狱与北爱冲突, 映射1990年代对司法公正与人权保障的思考。

💬 经典台词:信念与救赎的注解

  • “我为我父亲而战,也为我自己。” — 盖瑞的宣言,奠定抗争基调。
  • “真相会让我们自由。” — 加雷斯的信念,点燃正义火花。
  • “亲情是最大的力量。” — 未入正片的旁白,呼应主题。

📌 观影指南:谁该走进这片“正义抗争”?

  • 传记片爱好者:沉浸于丹尼尔·戴-刘易斯的震撼演技与真实冤案。
  • 历史与司法粉丝:感受北爱冲突与司法不公的深刻背景。
  • 亲情故事追随者:体会父子关系的救赎与感动。
  • 追求轻松节奏的观众:需适应133分钟的沉重叙事与情感张力(MPAA评级R,含暴力与语言)。

⭐ 电影综合评分:正义的史诗回响

  • 专业评价:IMDb 8.1,豆瓣8.8,烂番茄94%,《The New York Times》称“戴-刘易斯的表演与谢里丹的导演堪称经典”;《Slate》批“历史简化稍显遗憾”。
  • 观众反馈:Letterboxd 4.0/5,粉丝称“盖瑞与朱塞佩的父子情太催泪”,普通观众批“节奏稍慢,情绪浓烈”。
  • 票房:全球约6500万美元,口碑与票房双赢。

🌟 结语

《因父之名》是一场正义与亲情的史诗交响,吉姆·谢里丹用133分钟将“吉尔福德四人”的冤案熔铸为1993年的传记经典。丹尼尔·戴-刘易斯与皮特·波斯尔思韦特的动情演绎,贝尔法斯特街头与法庭的沉重画面,撑起了这部“因父之名的正义抗争”。它以北爱冲突与司法不公为背景,映照信念与救赎的碰撞,为传记片迷与历史爱好者留下深刻而震撼的记忆。

“亲情是最大的力量。”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