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信息
-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
- 编剧:托尼·库什纳(Tony Kushner),基于多丽丝·基恩斯·古德温(Doris Kearns Goodwin)的书籍《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部分改编
-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Daniel Day-Lewis,饰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莎莉·菲尔德(Sally Field,饰 玛丽·托德·林肯/Mary Todd Lincoln)、大卫·斯特雷泽恩(David Strathairn,饰 威廉·西沃德/William Seward)、约瑟夫·高登-莱维特(Joseph Gordon-Levitt,饰 罗伯特·林肯/Robert Lincoln)、詹姆斯·斯派德(James Spader,饰 W.N.比尔博/W.N. Bilbo)、哈尔·霍尔布鲁克(Hal Holbrook,饰 普雷斯顿·布莱尔/Preston Blair)、汤米·李·琼斯(Tommy Lee Jones,饰 撒迪乌斯·史蒂文斯/Thaddeus Stevens)、约翰·霍克斯(John Hawkes,饰 罗伯特·兰瑟姆/Robert Latham)、杰基·厄尔·哈利(Jackie Earle Haley,饰 亚历山大·斯蒂芬斯/Alexander Stephens)、布鲁斯·麦克吉尔(Bruce McGill,饰 埃德温·斯坦顿/Edwin Stanton)、蒂姆·布雷克·尼尔森(Tim Blake Nelson,饰 理查德·谢尔/Richard Schell)、约瑟夫·克罗斯(Joseph Cross,饰 约翰·海伊/John Hay)、杰瑞德·哈里斯(Jared Harris,饰 尤利西斯·S.格兰特/Ulysses S. Grant)
- 片长:150分钟
- 上映日期:2012年10月8日(纽约电影节首映),2012年11月16日(美国广泛上映)
-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 类型:传记 / 剧情 / 历史
- 语言:英语
- 别名:《Lincoln》(英文)、《林肯》(大陆)、《林肯》(香港、台湾)、《Lincoln》(西班牙语、法语、日语)
- IMDb:tt0443272,7.3/10(基于275,000用户评分,截至2025年7月13日)
- 豆瓣评分:8.1/10(基于95,000用户评分,截至2025年7月13日)
- 烂番茄评分:89%(基于295篇评论,平均8.2/10,截至2024年),观众爆米花指数80%
- 票房:全球约2.75亿美元(2012年),预算约6500万美元
- 主要奖项:2013年第85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丹尼尔·戴-刘易斯),12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2013年金球奖最佳男主角(丹尼尔·戴-刘易斯);2013年BAFTA最佳男主角
🔗 代码
(此处留空,可嵌入预告片或交互内容)
🔗 友链
(此处留空,可嵌入相关内容)
📝 剧情概述:废奴的艰难征途
《林肯》(Lincoln)是2012年美国传记历史片,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改编自多丽丝·基恩斯·古德温的书籍,聚焦亚伯拉罕·林肯总统在1865年推动第十三修正案废除奴隶制的政治斗争,融合传记、剧情与历史,展现领导、信念与人性的碰撞。
- 1865年,美国内战接近尾声,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丹尼尔·戴-刘易斯 饰)决心推动第十三修正案,永久废除奴隶制。他面临国会分裂:共和党内部保守派与激进派意见相左,民主党强烈反对。林肯与国务卿威廉·西沃德(大卫·斯特雷泽恩 饰)合作,联合游说家W.N.比尔博(詹姆斯·斯派德 饰)等人,通过政治交易与道德说服争取摇摆议员。家中,妻子玛丽(莎莉·菲尔德 饰)饱受丧子之痛与精神困扰,儿子罗伯特(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饰)渴望参军,林肯承受家庭压力。激进派领袖撒迪乌斯·史蒂文斯(汤米·李·琼斯 饰)推动平等理念,但需妥协以确保法案通过。林肯在道德与现实间权衡,与南方代表亚历山大·斯蒂芬斯(杰基·厄尔·哈利 饰)谈判和平,最终促成修正案通过,却在胜利后不久遇刺。影片以华盛顿特区的国会与战时白宫为背景,探索“自由如何在牺牲中成全”。
- 斯皮尔伯格以沉稳节奏与历史细节, 谱写“林肯的自由之战”, 融合政治博弈与人性挣扎,展现信念、妥协与牺牲的交织。 影片致敬《宾虚》(Ben-Hur)的历史厚重感,融入《阿甘正传》(Forrest Gump)的个人史诗。
🎥 斯皮尔伯格的影像炼金术
- 华盛顿的战时质感
- 在弗吉尼亚州与华盛顿特区取景, **詹纽兹·卡明斯基(Janusz Kamiński)的摄影与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的配乐, 搭配昏暗的白宫、烟雾弥漫的战场与庄严的国会,营造“厚重而感伤的氛围”。
- 视觉:林肯的深夜独白、修正案投票的紧张对峙与玛丽的崩溃,凸显历史与人性的张力。
- 剧情的信念张力
- 林肯的政治手腕与道德坚持, 展现“领导如何在乱世中成全理想”。
- 投票高潮与林肯遇刺的结局,掀起震撼与哀伤的波澜。
- 叙事的2010年代风味
- 融合历史传记与政治博弈, 呼应《为奴十二年》(12 Years a Slave)的奴隶制反思与《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的领袖魅力。
- 观众批评“节奏缓慢,政治对话冗长”。
🎭 演员光谱:信念与人性的碰撞
- 丹尼尔·戴-刘易斯的林肯
- 以沉静而深邃的表演, 塑造“疲惫却坚定的战时领袖”, 被《The New York Times》称“戴-刘易斯的演技是历史的重现”。 X网友称“丹尼尔的林肯像从书里走出来,太神了”。
- 汤米·李·琼斯的史蒂文斯
- 以犀利而感性的演技, 刻画“激进派领袖的理想与妥协”, 获观众称“琼斯的每场戏都燃爆”。
- 群像的点缀
- 莎莉·菲尔德(玛丽):痛苦的总统夫人,增添家庭张力。
- 詹姆斯·斯派德(比尔博):狡黠的说客,催化政治火花。
- 大卫·斯特雷泽恩(西沃德):忠诚幕僚,点燃策略光芒。
🎞 幕后彩蛋:隐藏的细节与未解之谜
- 历史的精准还原
- 剧本参考古德温的《Team of Rivals》,林肯的演讲与信件直接引用史料; 片名“Lincoln”直指领袖的个人与政治双重形象。
- 戴-刘易斯为角色研究林肯语调,拒绝出戏,拍摄期间常以林肯身份与剧组交流。
- 制作中的趣闻
- 2011年在弗吉尼亚州拍摄,耗时约14周,预算约6500万美元; 斯皮尔伯格与历史学家合作,重现国会辩论与白宫场景。
- 2012年10月8日纽约电影节首映,全球票房约2.75亿美元,口碑与票房双赢。
- 文化影响
- 引发对奴隶制与政治妥协的讨论,获历史迷与影评人追捧; IMDb 7.3,豆瓣8.1,烂番茄89%,《Variety》称“斯皮尔伯格与戴-刘易斯打造了传记经典”; X帖子称“丹尼尔的林肯太震撼,投票戏看得热血沸腾”, 斯皮尔伯格称“想拍一部关于信念与牺牲的电影”。
🔥 争议与启示:自由与牺牲的交响
- 叙事风格的争议
- 观众批评“政治对话过多,节奏沉闷”; 粉丝辩护“戴-刘易斯的表演与历史细节让人沉浸”。
- 《The Guardian》:“影片历史感厚重,但非历史迷可能觉得冗长。”
- 信念主题的刻画
- 林肯的坚持被赞“为传记片注入人性深度”。
- 社会与人性的隐喻
- 废奴斗争与政治博弈, 映射2010年代对平等与领导力的思考。
💬 经典台词:信念与自由的注解
- “我们站在历史的转折点。” — 林肯的宣言,奠定历史基调。
- “自由不是赐予,是争取。” — 史蒂文斯的激辩,点燃理想火花。
- “信念需要代价。” — 未入正片的旁白,呼应主题。
📌 观影指南:谁该走进这片“自由之战”?
- 历史片爱好者:沉浸于内战时期的政治博弈与废奴斗争。
- 传记迷:感受丹尼尔·戴-刘易斯的巅峰表演与林肯的领袖魅力。
- 剧情片追随者:体会信念与家庭的深刻冲突。
- 追求快节奏的观众:需适应150分钟的沉稳叙事与密集对话(MPAA评级PG-13,含战争暴力与语言)。
⭐ 电影综合评分:历史的深沉回响
- 专业评价:IMDb 7.3,豆瓣8.1,烂番茄89%,《Variety》称“戴-刘易斯的林肯与斯皮尔伯格的导演无可挑剔”;《Slate》批“节奏缓慢,非历史爱好者难共鸣”。
- 观众反馈:Letterboxd 3.8/5,粉丝称“丹尼尔演活了林肯,投票戏太震撼”,普通观众批“对话太多,节奏拖沓”。
- 票房:全球约2.75亿美元,传记片佳绩。
🌟 结语
《林肯》是一场信念与牺牲的历史交响,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用150分钟将废奴斗争熔铸为2012年的传记经典。丹尼尔·戴-刘易斯的深邃演绎,战时白宫与国会的厚重画面,撑起了这部“林肯的自由之战”。它以政治博弈与人性挣扎为背景,映照信念与代价的碰撞,为历史迷与剧情观众留下深刻而感动的记忆。
“信念需要代价。”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