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的颜色 / Նռան գույնը (1969)

🎬 影片信息

  • 导演: 瑟盖·帕拉杰诺夫 (Sergei Parajanov)
  • 编剧: 瑟盖·帕拉杰诺夫 (Sergei Parajanov)
  • 主演: 索菲科·恰乌列利 (Sofiko Chiaureli 饰 诗人/诗人妻子/诗人母亲/修女/天使/哑剧演员/加赫尼), 维科·安德贾帕里泽 (Viko Anjaparidze 饰 年老的诗人), 格奥尔基·格加奇科里 (Giorgi Gegechkori 饰 青年诗人), 霍维克·加拉德延 (Hovhannes Minasyan 饰 童年诗人), 斯巴达克·巴加什维利 (Spartak Bagashvili 饰 院长), 麦梅德·阿里马梅多夫 (Medea Japaridze 饰 阿萨什维利王子), 亚历山大·迪德尼 (Aleksandr Dolidze 饰 诗人),格奥尔基·格加奇科里 (Giorgi Gegechkori 饰 青年诗人)
  • 片长: 79分钟 (苏联发行版) / 94分钟 (导演剪辑版)
  • 上映日期: 1969年10月29日 (苏联)
  • 制片国家/地区: 苏联 (格鲁吉亚)
  • 类型: 传记 / 剧情 / 历史
  • IMDb: tt0063555, 7.9/10 (基于1.7万+用户评分)
  • 豆瓣评分: 8.9/10 (基于3万+用户评价)
  • 烂番茄评分: 94% (基于18位专业评分), 91% (观众评分)
  • 奖项:
    • 金棕榈奖 (1969):坎城影展金棕榈奖 提名 (瑟盖·帕拉杰诺夫)
    • 美国国家电影评论协会奖 (1982):最佳外语片 获奖 (由马丁·斯科塞斯修复版获得)
  • 别名: 石榴的颜色 / 萨雅·诺瓦 / 红色石榴 / The Color of Pomegranates / Sayat-Nova

🔗 代码

(此处留空,可嵌入电影预告片或交互内容)


🔗 友链

(此处留空,可添加 IMDb、豆瓣电影或 Armenfilm 链接)


📝 剧情概述:帕拉杰诺夫的视觉诗篇,一部关于亚美尼亚诗人萨雅·诺瓦生命与创作的非线性叙事,一次对艺术、信仰与文化象征的沉浸式体验**

《石榴的颜色》(The Color of Pomegranates) 是一部1969年上映的苏联 (格鲁吉亚) 传记/剧情/历史片,由电影大师瑟盖·帕拉杰诺夫自编自导。本片并非传统的传记片,而是以极具实验性、诗意化和象征主义的影像语言,描绘了18世纪亚美尼亚著名游吟诗人萨雅·诺瓦 (Sayat-Nova) 的一生。影片以其惊艳的视觉构图、丰富的文化符号、对宗教和民俗的深刻描绘,以及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而闻名,被誉为电影史上的杰作。

影片没有传统的对白和剧情推动,而是通过一系列充满宗教、诗意和象征意义的 tableaux (固定画面) 来展现萨雅·诺瓦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亚美尼亚文化和精神世界。影片分为八个章节,分别代表了诗人生命中的不同阶段,如童年、青年、入修道院、梦境、死亡等。

  • 视觉的盛宴与象征主义:影片的每一帧画面都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油画,充满了丰富的色彩、独特的构图和深厚的象征意义。石榴、圣经、传统服饰、羊群、修道院等元素反复出现,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道具,更是亚美尼亚文化、信仰、生命和死亡的隐喻。例如,石榴象征着亚美尼亚民族的血液、艺术的生命力,以及诗人内心的热情。
  • 非线性叙事与诗意表达:影片放弃了传统的线性叙事,转而采用碎片化、意象化的方式,通过梦境、回忆和象征性的场景来展现诗人的精神世界和创作历程。观众需要用心去感受和解读这些画面背后的深意,而非简单地跟随剧情发展。
  • 宗教与信仰的深度:萨雅·诺瓦一生曾进入修道院,影片中大量出现了宗教仪式、修道士生活、圣经故事的元素。帕拉杰诺夫以一种非批判性的、充满敬畏的态度展现了亚美尼亚东正教的神秘和庄严,也探讨了信仰在诗人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 民族文化的赞歌:影片是对亚美尼亚民族文化、历史和精神的深情赞歌。帕拉杰诺夫将亚美尼亚的传统艺术、音乐、服饰、民俗习惯融入到电影的每一个细节中,使得影片本身成为了一件流动的文化艺术品。
  • 索菲科·恰乌列利的多重演绎:格鲁吉亚著名演员索菲科·恰乌列利在片中一人分饰多角,包括诗人本人(童年、青年、老年)、诗人的爱人、母亲、修女、天使等等。她用肢体、眼神和面部表情来传达情感,其表演极具张力,为影片增添了神秘和宿命感。
  • 对审查的抗争:由于影片的实验性和反传统叙事,它在苏联时期遭到了严格的审查和删改。苏联当局认为其过于晦涩和“形式主义”,并对影片进行了重新剪辑和配音。直到多年后,导演的原始剪辑版本才得以重见天日,让观众能够领略到帕拉杰诺夫真正的艺术意图。

《石榴的颜色》是一部独特而富有挑战性的艺术电影,它超越了传统电影的范畴,更像是一首视觉诗、一幅活动的壁画、一场关于信仰与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它要求观众放下对传统剧情的期待,用心灵去感受影像的魅力。


🎥 帕拉杰诺夫的诗意影像与恰乌列利的神性表演**

  • 瑟盖·帕拉杰诺夫的导演风格 导演瑟盖·帕拉杰诺夫是电影史上独树一帜的天才,他以其强烈的个人风格、对视觉艺术的极致追求、对民族文化的执着,以及对电影语言的创新而闻名。在本片中,他:
    • “电影就是诗歌”:帕拉杰诺夫将电影视为一种诗意的表达,他用图像和象征来构建叙事,而非依赖传统的剧情和对白。
    • 超现实主义与民间艺术:将超现实主义的想象力与高加索地区的民间传说、宗教艺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视觉风格。
    • 对色彩的运用:影片对色彩的运用达到了极致,每种颜色都充满寓意,共同构建起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 固定镜头与构图:大量使用固定镜头,每一帧都经过精心构图,仿佛静态画作,但内部又充满动态和生命力。
  • 索菲科·恰乌列利的多重演绎 索菲科·恰乌列利的表演是影片的灵魂。她以其内敛而富有张力的肢体语言、深刻的眼神,以及对不同角色(性别、年龄、身份)的精准塑造,完美诠释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历程,展现了极强的可塑性,赋予影片一种神性与超脱感。

🎭 演员光谱:一人千面的视觉交响**

  • 索菲科·恰乌列利 的「灵魂的化身」 索菲科·恰乌列利通过一人分饰多角,将诗人的生命历程、内心挣扎、以及他生命中重要的女性形象巧妙地融为一体。她的表演超越了传统的性别和身份界限,成为了帕拉杰诺夫影像世界的灵魂和象征。

🎞 幕后彩蛋:禁忌的杰作与修复重光**

  • 审查风波 《石榴的颜色》在苏联上映后,因其“反传统”和“形式主义”而遭到苏联电影审查机构的严厉批评。影片被迫进行大幅删改,甚至在导演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更改了片名(原名《萨雅·诺瓦》)。这也导致帕拉杰诺夫后来被捕入狱。
  • 马丁·斯科塞斯的推崇与修复 影片在西方世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尤其是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对它推崇备至,并积极参与了影片的修复工作,使得原始剪辑版本得以保存和传播,让更多观众能够看到这部真正的艺术杰作。
  • 对世界电影的影响 《石榴的颜色》以其独特的电影语言,对后世许多电影导演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独立电影、艺术电影的创作者。
  • 石榴的意象 石榴在亚美尼亚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象征着生命、丰饶和爱。影片以此为题,不仅是致敬诗人萨雅·诺瓦的诗歌,也象征着亚美尼亚民族不屈的生命力。

🔥 争议与启示:何为艺术与自由**

  • 艺术的纯粹性 影片的非线性叙事和象征主义表达,挑战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模式,强调了电影作为一种纯粹艺术形式的可能性。
  • 对权威的挑战 帕拉杰诺夫的影片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传统苏联电影模式的反叛,多次受到审查和政治压迫,这引发了对艺术自由和审查制度的思考。
  • 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 影片对亚美尼亚民族文化的深情描绘,强调了文化传承在个体和民族身份认同中的重要性。
  • 生命与死亡的哲思 影片通过诗人的生平,探讨了生命的意义、艺术的永恒,以及对死亡的超越。

💬 经典台词:沉默的诗意**

  • (本片对白极少,主要通过画面、音乐和象征符号表达) —— (影片开场,诗人童年的字幕卡:)”他七岁那年,砍倒了一棵树,这棵树流血了。” (暗示诗人非凡的命运和诗歌的诞生) ——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亚美尼亚民间诗歌片段) —— (许多场景通过画面本身传达了复杂的情绪和思想,而非直接的语言)

📌 观影指南

  • 对艺术电影、实验电影、传记片、诗意电影、象征主义电影、苏联电影、导演瑟盖·帕拉杰诺夫作品有兴趣的观众: 影片是不可错过的影史瑰宝。
  • 对电影语言的创新和视觉艺术的极致追求有兴趣的影迷: 影片将提供令人震撼的沉浸式体验。
  • 索菲科·恰乌列利精湛表演有兴趣的观众**: 影片将展现其超凡的演技和角色塑造能力。
  • 喜欢节奏缓慢、画面极具美感、主题深刻且引人深思的电影: 影片是不错的选择。
  • 寻求一部能够带来心灵震撼、感受异域文化魅力、且充满哲学思辨的电影: 影片能为寻求艺术享受和深度思考的观众提供满足。

⭐ 电影综合评分

  • IMDb 评分: 7.9/10 (基于1.7万+用户评分),显示该片在全球影迷中获得了极高评价,被广泛认为是电影艺术的巅峰之作。
  • 豆瓣评分: 8.9/10 (基于3万+用户评价),在华语观众中获得了极高评价,口碑极佳,被誉为“电影中的诗歌”,深受艺术电影爱好者追捧。
  • 烂番茄评分: 94% (基于18位专业评分),专业影评人高度赞扬,认为其“视觉惊艳,艺术成就非凡”。观众评分 91%,表明该片在普通观众中获得了极高认可。

🌟 结语

《石榴的颜色》是帕拉杰诺夫的视觉诗篇,一部关于亚美尼亚诗人萨雅·诺瓦生命与创作的非线性叙事,一次对艺术、信仰与文化象征的沉浸式体验,瑟盖·帕拉杰诺夫用79分钟 (苏联发行版) / 94分钟 (导演剪辑版) 将亚美尼亚的文化与诗人的灵魂熔铸成1969年的苏联佳作。影片以视觉的盛宴与象征主义、非线性叙事与诗意表达、宗教与信仰的深度、民族文化的赞歌、索菲科·恰乌列利的多重演绎、以及最终对审查的抗争,撑起了这部“影像诗歌”的艺术寓言。它以充满力量的镜头点燃银幕,成为电影史中一抹独特且令人魂牵梦萦的光芒。

“当瑟盖·帕拉杰诺夫用极具实验性、诗意化和象征主义的影像语言,描绘18世纪亚美尼亚著名游吟诗人萨雅·诺瓦的一生时,你是否敢于,走进这个充满惊艳视觉、丰富文化符号与深刻哲思的电影世界,去感受那份关于艺术、信仰与文化,最令人心潮澎湃也最令人震撼的电影?”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