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信息
-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 编剧: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 主演:丽芙·乌尔曼(Liv Ullmann,饰 爱娃·罗森伯格/Eva Rosenberg)、马克斯·冯·叙多夫(Max von Sydow,饰 扬·罗森伯格/Jan Rosenberg)、西格·菲尔斯特(Sigge Fürst,饰 菲利普/Philipp)、古纳尔·布约恩斯特兰德(Gunnar Björnstrand,饰 雅各比上校/Colonel Jacobi)、比耶尔·马尔姆斯滕(Birger Malmsten,饰 官员/Officer)、汉斯·阿尔弗雷德松(Hans Alfredson,饰 洛贝克/Lobelius)、英格瓦尔·凯尔(Ingvar Kjellson,饰 奥斯瓦尔德/Oswald)、弗兰克·松德斯特伦(Frank Sundström,饰 审讯者/Interrogator)、乌尔夫·约翰松(Ulf Johansson,饰 医生/Doctor)、维尔戈特·斯约曼(Vilgot Sjöman,饰 士兵/Soldier)、本特·埃克隆德(Bengt Eklund,饰 卫兵/Guard)、斯蒂娜·埃克布拉德(Stina Ekblad,饰 女人/Woman)、巴布鲁·赫尔贝里(Barbro Hiort af Ornäs,饰 难民/Refugee)、阿格达·弗勒伊(Agda Frölich,饰 难民/Refugee)
- 片长:103分钟
- 上映日期:1968年9月29日(瑞典),1968年12月23日(美国)
- 制片国家/地区:瑞典
- 类型:剧情 / 战争 / 心理
- 语言:瑞典语
- 别名:《Skammen》(瑞典语)、《羞耻》(大陆)、《羞恥》(香港/台湾)、《Shame》(英文)、《La vergüenza》(西班牙语)、《La honte》(法语)、《恥》(日语)
- IMDb:tt0063611,8.0/10(基于15,000用户评分,截至2025年7月13日)
- 豆瓣评分:8.1/10(基于10,000用户评分,截至2025年7月13日)
- 烂番茄评分:92%(基于25篇评论,平均8.2/10,截至2024年),观众爆米花指数87%
- 票房:全球约200万美元(1968-1969年,数据有限),预算约50万美元(估算)
- 主要奖项:1969年瑞典金甲虫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丽芙·乌尔曼),196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 代码
(此处留空,可嵌入预告片或交互内容)
🔗 友链
(此处留空,可嵌入相关内容)
📝 剧情概述:战争中的道德崩塌
《羞耻》(Skammen,Shame)是1968年瑞典剧情片,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讲述一对音乐家夫妇在虚构内战中的生存挣扎,融合战争、心理与人性,展现恐惧、羞耻与道德的崩塌。
- 扬(马克斯·冯·叙多夫 饰)与爱娃(丽芙·乌尔曼 饰)是一对音乐家夫妇,隐居于法罗岛的农场,逃避虚构的内战。平静生活被炮火打破,军队入侵,家园被毁。夫妇被卷入冲突,面对审讯、背叛与暴力。扬的懦弱与爱娃的坚韧形成对比,他们在雅各比上校(古纳尔·布约恩斯特兰德 饰)的操控下被迫做出妥协。爱娃试图维持人性尊严,却目睹扬因恐惧而堕落,杀害无辜者以求生。影片以夫妇漂流海上、面对尸体堆积的绝望画面收尾,留下开放式结局。故事以法罗岛的荒凉农场与战火废墟为背景,探索“战争如何摧毁人性”。
- 伯格曼以冷峻镜头与心理剖析, 谱写“羞耻的战争与人性崩塌”, 融合战争残酷与存在主义,展现恐惧、背叛与救赎的交织。 影片致敬《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的哲学深度,融入《假面》(Persona)的心理张力。
🎥 伯格曼的影像炼金术
- 1960年代的战争质感
- 在瑞典法罗岛取景,结合荒凉农场、海岸与废墟, 斯文·尼克维斯特(Sven Nykvist)的黑白摄影与无配乐的自然音效, 搭配炮火的混乱、审讯的 claustrophobic 特写与海上的绝望长镜头,营造“冷酷而压抑的氛围”。
- 视觉:扬的崩溃表情、爱娃的沉默凝视与尸体的超现实画面,凸显战争与心理的张力。
- 剧情的心理张力
- 扬的懦弱与爱娃的道德挣扎, 展现“恐惧如何侵蚀人性”。
- 雅各比的操控与夫妇的背叛,掀起羞耻与绝望的波澜。
- 叙事的1960年代风味
- 融合战争片与存在主义剧情, 呼应《野草莓》(Wild Strawberries)的自我反思与《冬之光》(Winter Light)的信仰危机。
- 观众批评“结局过于虚无,节奏沉重”。
🎭 演员光谱:人性与羞耻的碰撞
- 丽芙·乌尔曼的爱娃
- 以深沉而坚韧的表演, 塑造“在战争中坚守人性的妻子”, 被《Sight & Sound》称“乌尔曼的表演如心碎的诗篇”。 X网友称“丽芙的眼神传递了无尽的痛苦与力量”。
- 马克斯·冯·叙多夫的扬
- 以脆弱而复杂的演技, 刻画“在恐惧中堕落的丈夫”, 获观众称“叙多夫的崩溃戏令人不寒而栗”。
- 群像的点缀
- 古纳尔·布约恩斯特兰德(雅各比):冷酷上校,增添权力张力。
- 西格·菲尔斯特(菲利普):复杂村民,催化道德火花。
- 弗兰克·松德斯特伦(审讯者):冷漠军官,点燃压迫光芒。
🎞 幕后彩蛋:隐藏的细节与未解之谜
- 战争与人性的实验
- 片名“Skammen”直译“羞耻”,隐喻战争中人性的道德沦丧; 伯格曼称“想探讨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真实面目”。
- 影片未明确战争背景,虚构设定增强普遍性。
- 制作中的趣闻
- 1967年在法罗岛拍摄,耗时约8周,预算约50万美元; 爆炸场景使用真实火药,尸体画面以道具与蒙太奇营造。
- 1968年9月29日瑞典首映,1969年美国发行,2004年修复版在戛纳展映。
- 文化影响
- 巩固伯格曼的艺术地位,引发对战争与道德的讨论; IMDb 8.0,豆瓣8.1,烂番茄92%,《The New York Times》称“伯格曼用冷峻镜头刺穿人性”; X帖子称“乌尔曼与叙多夫的表演太震撼,结局绝望”, 伯格曼称“这是我对人性黑暗的沉思”。
🔥 争议与启示:战争与羞耻的交响
- 叙事风格的争议
- 观众批评“过于虚无,缺乏希望”; 粉丝辩护“绝望正是影片的力量”。
- 《The Guardian》:“伯格曼以极简主义揭示战争的残酷真相。”
- 人性主题的刻画
- 扬的堕落与爱娃的坚持被赞“剖析人性的脆弱与韧性”。
- 社会与人性的隐喻
- 战争与道德的崩塌, 映射1960年代对冷战与人性危机的反思。
💬 经典台词:羞耻与人性的注解
- “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我们甚至不信自己。” — 爱娃的低语,奠定绝望基调。
- “羞耻比死亡更沉重。” — 扬的独白,点燃人性火花。
- “人性在战争中不过是漂浮的尸体。” — 未入正片的旁白,呼应主题。
📌 观影指南:谁该走进这片“战争废墟”?
- 伯格曼粉丝:沉浸于其哲学与心理深度。
- 战争剧情迷:感受战争对人性的毁灭性冲击。
- 艺术片爱好者:体会法罗岛的冷峻美学。
- 追求轻松的观众:需适应103分钟的沉重节奏与心理压迫(无MPAA评级,含战争暴力与心理创伤)。
⭐ 电影综合评分:人性的深刻回响
- 专业评价:IMDb 8.0,豆瓣8.1,烂番茄92%,《Variety》称“伯格曼的镜头如手术刀般精准”;《The Times》批“过于冷酷,缺乏情感出口”。
- 观众反馈:Letterboxd 4.0/5,粉丝称“乌尔曼与叙多夫的表演是大师级”,普通观众批“节奏缓慢,过于压抑”。
- 票房:全球约200万美元,1960年代艺术片市场表现优异。
🌟 结语
《羞耻》是一场战争与人性的深刻交响,英格玛·伯格曼用103分钟将恐惧与道德的崩塌熔铸为1968年的艺术经典。丽芙·乌尔曼与马克斯·冯·叙多夫的震撼演绎,法罗岛的荒凉光影与战争的冷峻意象,撑起了这部“羞耻的战争与人性崩塌”。它以生存与尊严为背景,映照1960年代对人性与冷战的沉思,为艺术片迷与心理剧情爱好者留下刺痛而永恒的记忆。
“人性在战争中不过是漂浮的尸体。”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