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基利安 / Postava k podpírání (1963)

🎬 影片信息

  • 导演:帕维尔·尤拉切克(Pavel Juráček)、扬·施密特(Jan Schmidt)
  • 编剧:帕维尔·尤拉切克(Pavel Juráček)、扬·施密特(Jan Schmidt)
  • 主演:卡雷尔·瓦西切克(Karel Vašíček,饰 扬·赫罗德/Jan Herold)、康苏埃拉·莫拉夫科娃(Consuela Morávková,饰 女职员/Clerk)、伊万·鲁日茨卡(Ivan Růžička,饰 官员/Official)、帕维尔·巴特尔(Pavel Bartl,饰 男人/Man)、帕维尔·席尔哈内克(Pavel Šilhánek,饰 路人/Passerby)、斯坦尼斯拉夫·米赫勒(Stanislav Michler,饰 路人/Passerby)、伊日·斯蒂文(Jiří Stivín,饰 职员/Clerk)
  • 片长:38分钟
  • 上映日期:1964年9月4日(捷克斯洛伐克),1964年1月(奥伯豪森电影节)
  • 制片国家/地区:捷克斯洛伐克
  • 类型:短片 / 剧情 / 喜剧 / 荒诞
  • 语言:捷克语
  • 别名:《Postava k podpírání》(捷克语)、《约瑟夫·基利安》(大陆)、《約瑟夫·基利安》(香港/台湾)、《Joseph Kilian》(英文)、《Un caso per un uomo chiamato Kilián》(意大利语)、《Un homme à soutenir》(法语)、《ヨセフ・キリアン》(日语)
  • IMDb:tt0057421,7.2/10(基于552用户评分,截至2025年7月13日)
  • 豆瓣评分:7.4/10(基于800用户评分,截至2025年7月13日)
  • 烂番茄评分:无正式评分,观众反馈80%(基于少量评论,截至2024年)
  • 票房:数据有限,作为短片主要在电影节与艺术院线放映
  • 主要奖项:1964年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评审团大奖,1964年曼海姆电影节最佳短片奖

🔗 代码

(此处留空,可嵌入预告片或交互内容)


🔗 友链

(此处留空,可嵌入相关内容)


📝 剧情概述:荒诞的猫与官僚迷宫

《约瑟夫·基利安》(Postava k podpírání,Joseph Kilian)是1963年捷克斯洛伐克短片,由帕维尔·尤拉切克与扬·施密特执导,属捷克新波代表作,融合卡夫卡式荒诞与黑色幽默,讽刺极权体制下的官僚荒谬与个体无力感。

  • 扬·赫罗德(卡雷尔·瓦西切克 饰)漫步布拉格街头,寻找神秘的“约瑟夫·基利安”同志,却无人知晓此人。他偶然发现一家“租猫店”,冲动租下一只猫。次日试图归还时,店铺已消失,无迹可寻。扬带着猫,陷入官僚迷宫,奔走于空荡的办公室与冷漠的职员间,面对荒谬的询问与无关的统计数据(如“巴西的文盲率”)。罚款因未归还猫而不断累积,扬的焦虑加剧。他遇到另一名男子,拖着浴室锅炉寻找基利安,同样徒劳无功。扬最终在酒馆瞥见疑似基利安的男子(抱着猫),但对方否认身份,匆匆离去。影片以扬的迷茫与 resignation 收尾,在布拉格空旷街道与废墟中,探索“个体如何在荒谬体制中迷失”。
  • 尤拉切克与施密特以卡夫卡式镜头与超现实叙事, 谱写“约瑟夫·基利安的荒诞迷宫”, 融合喜剧与政治讽刺,展现孤独、异化与极权的交织。 影片致敬卡夫卡《审判》(The Trial)与贝克特《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的荒诞传统,预示尤拉切克后期《为年轻刽子手的辩护》的风格。

🎥 尤拉切克与施密特的影像炼金术

  • 1960年代的捷克新波质感
    • 在布拉格取景,结合空旷街道、破旧办公室与斯大林雕像废墟, **扬·丘里克(Jan Čuřík)的黑白摄影与威廉·布科维(Wiliam Bukový)**的诡谲配乐, 搭配猫的超现实意象、官僚的冷漠特写与迷宫般的长镜头,营造“荒诞而压抑的氛围”。
    • 视觉:倾斜镜头、布拉格的空街、办公室的 claustrophobic 构图,凸显卡夫卡式异化与讽刺张力。
  • 剧情的荒诞张力
    • 扬的徒劳搜寻与租猫店的消失, 展现“个体在极权官僚下的无力感”。
    • 基利安的缺席与罚款的累积,掀起荒谬与绝望的波澜。
  • 叙事的1960年代风味
    • 融合捷克新波的实验性与卡夫卡式荒诞, 呼应《雏菊》(Daisies)的反叛精神与《火葬者》(The Cremator)的黑色幽默。
    • 观众批评“叙事晦涩,节奏断续”。

🎭 演员光谱:荒诞与孤独的碰撞

  • 卡雷尔·瓦西切克的扬
    • 以克制而迷茫的表演, 塑造“在官僚迷宫中挣扎的普通人”, 被《ČSFD》称“瓦西切克的沉默演技如卡夫卡式孤独的化身”。 X网友称“他的无助眼神完美诠释了荒诞感”。
  • 康苏埃拉·莫拉夫科娃的女职员
    • 以冷漠而机械的演技, 刻画“官僚体制的冰冷面孔”, 获观众称“她的表演让荒谬更刺骨”。
  • 群像的点缀
    • 伊万·鲁日茨卡(官员):冷酷职员,增添体制压迫。
    • 帕维尔·巴特尔(男人):神秘路人,催化荒诞火花。
    • 伊日·斯蒂文(职员):冷漠官僚,点燃黑色幽默光芒。

🎞 幕后彩蛋:隐藏的细节与未解之谜

  • 政治讽刺的先锋
    • 片名“Postava k podpírání”(意为“需支撑的角色”)暗指极权体制的虚假支柱,灵感源自皮兰德娄《六个寻找作者的角色》; 尤拉切克称“想用卡夫卡的荒诞刺破极权假面”。
    • 影片隐喻19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去斯大林化与官僚压迫,斯大林雕像废墟镜头暗指政治动荡。
  • 制作中的趣闻
    • 1963年在布拉格拍摄,耗时约4周,预算极低; 租猫店场景在临时搭建的空铺内拍摄,猫由剧组借来。
    • 1964年9月4日捷克首映,搭配纪录片《奇迹博物馆》(Muzeum zázraků),1964年获奥伯豪森电影节评审团大奖,2015年数字化修复。
  • 文化影响
    • 捷克新波的先锋之作,影响《雏菊》与《为年轻刽子手的辩护》; IMDb 7.2,豆瓣7.4,《Senses of Cinema》称“尤拉切克与施密特的镜头如卡夫卡的布拉格缩影”; X帖子称“租猫店太荒诞,讽刺却直击人心”, 尤拉切克称“这是对极权荒谬的控诉”。

🔥 争议与启示:荒诞与体制的交响

  • 叙事风格的争议
    • 观众批评“象征过于隐晦,难以解读”; 粉丝辩护“荒诞正是影片的灵魂”。
    • 《Cinefile》:“影片用模糊叙事掩护政治讽刺,既巧妙又叛逆。”
  • 讽刺主题的刻画
    • 扬的徒劳与租猫店的消失被赞“精准映射极权荒谬”。
  • 社会与人性的隐喻
    • 基利安的缺席与官僚迷宫, 映射19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异化与思想控制。

💬 经典台词:荒诞与无力的注解

  • “同志,我不是投诉,我只是不想被当傻子。” — 扬的呐喊,奠定荒诞基调。
  • “约瑟夫·基利安?没人认识他。” — 职员的冷漠回应,点燃体制火花。
  • “人跟动物的区别?纪律!” — 官员的宣言,呼应极权主题。

📌 观影指南:谁该走进这片“卡夫卡迷宫”?

  • 捷克新波爱好者:沉浸于尤拉切克的超现实实验。
  • 卡夫卡粉丝:感受《审判》式的荒诞叙事。
  • 政治讽刺迷:体会极权体制的隐喻批判。
  • 追求轻松的观众:需适应38分钟的晦涩节奏与超现实风格(无MPAA评级,含心理压迫)。

⭐ 电影综合评分:荒诞的深刻回响

  • 专业评价:IMDb 7.2,豆瓣7.4,《Senses of Cinema》称“影片以布拉格为舞台,演绎卡夫卡式噩梦”;《ČSFD》批“叙事碎片化,需耐心解读”。
  • 观众反馈:Letterboxd 3.7/5,粉丝称“租猫店与官僚迷宫太经典,充满卡夫卡式张力”,普通观众批“过于晦涩,节奏不均”。
  • 票房:作为短片,票房数据有限,艺术片市场影响深远。

🌟 结语

《约瑟夫·基利安》是一场荒诞与体制的交响,帕维尔·尤拉切克与扬·施密特用38分钟将卡夫卡式迷宫与捷克新波的叛逆熔铸为1963年的短片经典。卡雷尔·瓦西切克的迷茫演绎,布拉格的空街与租猫店的怪诞意象,撑起了这部“约瑟夫·基利安的荒诞迷宫”。它以异化与极权为背景,映照19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官僚阴影,为艺术片迷与讽刺爱好者留下深刻而叛逆的记忆。

“人跟动物的区别?纪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